世博會總規劃師:世博場館背后的“中國元素”
■世博亮點
“中華情結”是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中的一條“經脈”,它絕非我國展館所獨享,其它國家也巧用“中國元素”演繹創新。“中華文明”與“世界智慧”的交融使上海世博會進入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層面,更加光彩奪目。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吳志強認為,感受、認同、融合“中華文明”,在上海世博會的各個展館設計和展示創意中屢見不鮮,我為我用、我為他用、他為我用,都很出彩,值得我們去品味、思考。
我為我用
中國館無疑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吳志強說,我們應該撇開單純表面的形態、色彩去談中國,比如九宮九格、中國紅之類,而應該去發掘更深層次的“中華睿智”。他認為,中國館的確是中華古智慧與現代生態技術相結合的結晶。拿其自上而下的立面收分角度來講,它的角度正好處于上海冬至日和夏至日的陽光射角之間。因此,在夏天大屋頂恰好可以阻礙陽光進入室內,并造就中國館底層的陰影面積,為參觀人流降低了氣溫;而在冬日,陽光又可以斜射入中國館的建筑內部提供日照取暖。中華古老的“大屋頂”在新時代得到了創新的利用,在有形與無形中都刻上中華特色的深深烙印。
我為他用
上海世博會上,許多國家都聘請了懂中國文化、中國語境的“中國通”進行建筑設計、展示創作,從而拉近了各國與中國的心靈距離。
本屆世博會的以色列館,它的主題是“創新讓生活更美好”,其建筑形態形象生動,有人說是“蝸牛”,有人說是“兩只手”,有人說像“貝殼”等等。吳志強研究后發現,這個建筑要表達的是立體化的“陰陽合抱”太極圖。原石建造的實體建筑部分代表了歷史,代表著猶太人的根和過去;而玻璃構成的虛體建筑部分,則象征著以色列嶄新的今天。
有人也許會問,一個外國建筑師何以用上“陰陽”概念呢?認識了以色列館的建筑師哈伊姆?多頓,你就會明白。多頓是一位能講簡單漢語,還能用幾句上海話寒暄的以色列中年建筑師,他的外祖父曾生活在中國,他的母親1910年生于上海,這就不難明白為何他對中華文明充滿了敬意,對中國帶著深厚的感情。
這位設計師在每次設計方案成型的時候都會向母親詢問意見,以求最大限度表現出建筑的地域化特征。父輩關于中國的記憶,建筑師在中國的游歷以及他自己對中國古典哲學的領悟,使得他的設計充滿了古老的東方智慧。
“古為今用”是世博會尼泊爾館的一個特色,該國展館有一個名字叫“阿尼哥中心”。為什么有這樣一個名稱?原來,尼泊爾在如何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和“中國與尼泊爾”兩大概念時動足了腦筋,最后終于請出了“阿尼哥”。阿尼哥是出生于古尼泊爾的大族,忽必烈十分重用阿尼哥,在至元十年(1273年)設諸色人匠總管府,命他統管十八個四品以下司局。元代京城重要寺廟、塔、道宮、觀塑像多出其手。尼泊爾館以紀念阿尼哥來闡述主題,說清了中尼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的歷史,又說清了城市建設與文化的關系,可謂獨具匠心。
他為我用
世博會沙特館是整個世博園區中最大的外國國家館,外形猶如一艘“絲路寶船”,其設計思想源于1000多年前中國與阿拉伯之間“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場景,而這個“月亮船”卻出自于中國建筑師王振軍之手。
沙特專門組織了沙特館的全球海選方案,從第一輪淘汰剩下40多個方案,第二輪篩選剩下9個方案,王振軍主持的三個方案有兩個位列其中。最終,深得沙特方鐘愛的“月亮船”作為上海世博會沙特館方案被確定了下來。這是中國規劃建筑界再一次走出國門。從表面看,是中國建筑師的設計被沙特購買了,但從文化和創意等精神層面理解,這也可以看作沙特館被“中國創意”所吸引。
在日本館“紫蠶島”,你還將體味中國經久不衰的昆劇和日本傳統藝術“能劇”,兩者將同臺演繹中日合作拯救瀕臨滅絕的朱?;在新加坡的“音樂盒”中,你將見到深受新加坡和上海兩座城市市民喜愛的新型蘭花???石斛蘭;智利館的“時空之井”將帶你從世博場地“穿過”地心直達智利美麗的風景;在浙江安吉,中國竹鄉制作而成的印度“大穹頂”又將告訴你什么是“萬象和諧”;還有波蘭的剪紙、墨西哥的風箏,世博場館的亮點隨處可見,其背后蘊含的“中華情結”舉不勝舉。“當你懷揣一顆發現的好奇心去淘寶,震撼、樂趣與感悟亦會由心而生,這就是世博會的魅力。”吳志強說。
編輯:Agg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