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副市長楊雄:“低碳世博”將影響幾代人
自2008年1月擔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常務副市長以來,楊雄的肩上多了分管上海世博會這么一個重任。
尤其是今年以來,隨著世博會的臨近,楊雄更是為其煞費苦心。本報記者注意到,在世博理念及進展的對外宣傳上,楊雄的身影也是頻頻閃現。
楊雄表示,不同于以往多數的世博會的是,上海是在城市的中心區域舉辦世博會。上海世博會選址位于上海的中心城區,交通設施發達,服務配套完備,對參展方布展、游客參觀都十分便利。選址所在區域景觀價值明顯、歷史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巨大,能夠更好地體現世博會主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未來城市生活內涵,帶動所在地區的歷史保護、舊區改造、功能轉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他強調,上海世博會更是突出“科技辦博、生態世博”的理念,在世博會規劃、建設、運營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大力推進環保節能項目。
“我們對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更加充滿信心。”在1月份的國新辦專門為上海世博舉辦的新聞發布會、3月底的中外記者世博大型聯合采訪以及4月28日的世博會新聞發布會上,本報記者均現場領會到了這位副市長對于世博的深刻理解。而楊雄在這些新聞發布會上回答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媒體提問時,更是思路清晰,談笑風生。
“不會走商業化展會的道路”
《21世紀》:大家對于上海世博會的開發計劃比較關注,請談一下具體的運作方式?
楊雄:我們編制上海世博會市場開發計劃,該計劃的實施將為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參與世博會的籌辦工作提供了多種渠道和機會,包括品牌贊助、標志特許經營、活動與項目經營、園區內商業服務等等。
合作伙伴是品牌贊助體系中最高級別的贊助企業,合作伙伴除了提供資金和物資的支持外,還將在其行業領域內成為組織者籌備上海世博會的合作者。
與贊助企業的投入與貢獻相對應,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將以合理豐富的權益回報幫助企業實現贊助價值。贊助企業根據等級的不同將在不同程度上享有包括排他性品牌使用權、排他性商業權、活動優先贊助權、世博會門票優惠和現場接待安排等回報,以及由組織者提供的各類服務。同時,我們已爭取國家支持,對上海世博會贊助者實行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
目前,市場開發工作得到了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積極響應。我們也在通信、金融、保險、石化、汽車等行業,與一些著名的企業進行了深入接觸。
《21世紀》:不少外界人士關注,上海世博會是否會賺錢以及投資是否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的問題。對此,你怎么看?
楊雄:上海世博會不是最耗錢的世博會,將盡力做到收支平衡。世博會預算是286億元人民幣,超過4000億元是沒有依據的。為了改善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早已列入上海“十五”和“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這是為了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即使沒有世博會也將同樣進行。世博會對舉辦城市的影響深遠,留給上海和中國的遺產不能靠經濟數據來衡量。
世博會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不是商業展演。上海世博會不會走商業化展會的道路,更重點突出的應是世博會所起到的文化交流、開闊視野方面的作用,這些收獲很難用經濟來衡量,它的影響是深遠的,將會影響此后的好幾代人。
《21世紀》:在開幕式上的資金投入如何?和奧運會的開幕式投入相比,哪個資金投入會比較大一點?
楊雄:是關于開幕式的問題。實際上世博會的開幕式是很簡單的一個開幕式。這里面有一部分是世博會規定的官方儀式,還有一些簡短的文藝演出。然后我們像家里過年一樣放放鞭炮。至于投入多少,按照這種簡單的模式肯定是低于奧運會的開幕式,我們和奧運會開幕式完全是兩種情況。
應對壓力:精細化安排
《21世紀》:目前來看,上海世博會的人流情況會如何?會不會對一些場館帶來壓力?面對如此大的客流量,上海能否經受住交通考驗?
楊雄:上海世博會申辦時根據專業機構測算,預計有七千萬的游客數量,但目前客流量將達一億人次的說法也很多。按照七千萬人次計算,平均每天客流量達四十萬。
中國館一天最多能容納五萬人次,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只能有八分之一的游客參觀到中國館。同樣問題也出現在主題館。盡管有五個主題館,但一天容納的客流量僅在二十到二十五萬人次,還是無法滿足所有游客。目前正在考慮在世博會結束以后,把主辦方的展館再保留一段時間,以便讓游客繼續參觀。
上海在硬件設施上花了很大力氣,和世博會直接有關的幾十條道路大部分正在逐步竣工,地鐵建設到今年四月底可達四百二十公里,比兩年前上海地鐵公里數增多了近一倍。
目前有五條地鐵、十幾條世博專線、九十多條公交線經過世博園區或者世博園的周邊地區。地鐵公交的運送能力達到九百萬到一千萬人次,按每天四十萬人次計算,運送能力完全能夠滿足,但可能會在部分時段、部分路段出現較擁堵的情況。進出園的水上交通有四條航線,每天最多可運送游客一點八萬人次。
世博園區內安排了越江展區間的交通,跨越黃埔江包括軌道交通、越江輪渡和公交越江線三種方式。浦東園區設立了展區間的交通線,總長二點四公里,配備四十二輛大巴,高峰期發車間隔不超過一分鐘,游客一般步行二百多米便可到達一個公交站點。
我們從園區的規劃建設上就開始著手考慮和安排。我們充分吸取了2005年愛知世博會的有關經驗,對園區很多設施安排都放大了量。我這里講幾個數據,比如世博園區的餐飲設施,我們是按照每千人面積240平方米進行規劃和建設,而相應的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的每千人的數字是109個平方米,實際上我們放大了一倍多。
目標:低碳世博
《21世紀》:如何理解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和副主題?
楊雄: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副主題有五個,分別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這些主題和副主題,意在探討如何完善城市自身功能,如何塑造城市與鄉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正是目前全球共同關注的命題。
因此,世界各國都愿意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上,參與上海世博會,開展有關城市發展的對話與合作,從而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教訓,共同創造未來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21世紀》:您在多個場合提出,上海將努力實現“低碳世博”目標,方式有哪些?
楊雄:上海世博會的籌辦工作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貫徹生態、環保、綠色世博的理念,也非常注重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把世博會的選址和上海城市的舊區改造結合起來,現在的選址地區原來是上海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原來有工廠,特別是有一個鋼鐵廠和居民(居住區)混雜在一起,通過這個舊區改造,通過舉辦世博會,把這個地方徹底改造了,把鋼鐵廠遷移了,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了生態環境。”
第二,在上海世博會園區的規劃中就考慮了生態的理念、低碳的理念,包括步行適宜距離和節能、生態效應以及持續利用。
第三,上海世博會組織者和聯合國環保署共同編制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同時,在世博會的建設當中大量采用了節能、綠色技術。比如,大規模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達到了4.5兆瓦,這在一個地區集中太陽能的光伏發電量是國內最大的;還有大規模的LED照明技術的使用,以及很多新的節能技術在建筑、布展、運營過程中的應用;另外,世博園區的公共交通實現了零排放,在園區內全部使用氫能源汽車、純電容汽車以及超級電容汽車。
第四,上海世博會首創了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展示,通過國際遴選委員會選出最好、最新的節能減排生態建筑,集中到世博園區進行實物展示。這些展示會極大地宣傳和推動我們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大量使用綠色、環保、節能技術。
第五,在世博園區里進行了大規模的綠化建設,整個綠化建設的面積達到106萬平方米。
目前經過上海環保部門測算,通過在世博園區采取上述措施,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有望實現“低碳世博”的目標,在世博會舉辦以后的幾年里面,有望實現碳平衡。
我們希望上海世博會能夠為今后的城市化進程提供一個樣板,能夠使城市與環境和諧,使世博園區成為生態城市、和諧城市的樣板。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