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無聲處謀革新 記上海春暉園藝負責人張亞
在上海浦南花卉基地,有一個特別喜歡研究開花植物、致力于生產技術革新的小伙子,他就是上海春暉園藝的負責人張亞。
張亞出生于1981年,從小就喜歡種花養草的他后來學的園藝專業。1999年畢業后到江蘇省大豐市盆栽花卉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跟草花結了緣。2005年,他辭職來到上海創業,成立了春暉園藝。
常規品種尋特色
張亞認為,每一個花卉生產商都應具有自己的特色,否則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因此,他避開了一串紅、孔雀草、矮牽牛等傳統草花品種,選擇生產花環菊、瓜葉菊、蒲包花、花毛茛等品種。“我的特色產品是花環菊。由于原始品種株高在1米左右,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用于園林景觀。我覺得花環菊花形好、顏色鮮亮,作為盆栽花卉,市場前景很廣。”張亞告訴記者,2006年他開始關注花環菊,摸索矮化育種技術。他查資料,看習性,找準切入點,然后進行品種改良。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他選育的花環菊株高可以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且性狀穩定。2009年,張亞的矮生花環菊產量達到了四五萬盆,上市后批發價為每盆3元至5元,且深受消費者歡迎。
“只要自己肯下工夫,在生產上多觀察、多思考、多總結,在技術上不斷改進,就會成功。隨著一個又一個改良品種亮相,我心中油然地感到高興,就像士兵打仗占領了一塊高地一樣。”張亞說。記者了解到,除了矮生花環菊,張亞還通過革新技術,選育出了莖稈強硬的古代稀、大花抗熱的猴面花和當年即可開花的羽扇豆。
科學種花保環境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強調環保,降低碳排放和改善空氣質量,我們種花也應走低碳環保的發展道路。”張亞表示,在花卉生產過程中通過一些物理方法,少用煤炭、農藥和肥料,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
眾所周知,病蟲害多在溫濕度或高或低,光照偏強或偏弱等情況下發生,一旦發生病蟲害,多多少少都要使用化學藥劑防治,不僅不利于生產,還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張亞提出,為減少這一污染源,他們生產基地在管理上下工夫,控制好植株生長環境,不給病蟲害生存創造條件。冬季,他盡量不用煤炭加溫,多采用保溫被、薄膜等生產資料。在肥料使用方面,張亞建議在配置營養土的時候加入緩釋肥,這樣在植株的生長期內可大大減少施用速效肥的次數。速效肥對環境污染大,且肥水流失多,無形中還增加了生產成本。他說:“種花應尊重自然規律,符合生物的一般習性。生產者要眼光長遠點,思路開闊點,穩扎穩打,腳踏實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張亞表示,現在花卉生產者的技術普遍提高,當中不乏集技術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大家都各做各的,難免在資源和發展上有所限制。如果能團結起來,在各地號召這些人才共同投身到花卉發展的“洪流”中,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修建一條花卉的“大運河”,就能創造屬于我國花卉生產流通的環保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