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暉:現在的建筑做得太快(組圖)



今日美術館外景
對話王暉
央視新址構造大尺寸城市空間
晨報:您在2003年接受采訪時曾說,北京沒有有影響力的建筑,那么,現在有了嗎?
王暉:我認為鳥巢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遺憾的是沒給鳥巢加蓋。畢竟北京不是一個氣候宜人的城市。另外,央視大樓新址也不錯,我覺得許多人對它的批評是不太公平的。如果大家能進去,走到樓里的話,會發現它的樓體往外探出去很多,是斜的,不是以往那種垂直的,等于是構造了一個三維的大尺度城市空間。也就是說,人在進入這個建筑之前,已經先進入了這個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間,它多了這樣一個層次。
現在的建筑做得太快了
晨報:您在做建筑時為什么很重視建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王暉:其實現在的建筑做得太快了,比如做園林里的房子時,這棵樹是怎么長的,石頭是怎么擺的,都需要研究,這些景觀都是和人有關系的。比如你想做一個書房,你又想常常看到那附近的一棵樹,那么咱們就開一個窗戶。如果樹在西北角,而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刮西北風,那么我們就讓這個西北角的窗戶固定住,最好不要讓它透風,不然容易感冒。我們還可以在東南邊開一個窗戶透風,但是通風窗戶不一定是透明的,因為外面會不好看。再比如你喜歡在某一個時間讓太陽照進來,我們可以把那個點找到,開一扇窗。我想建筑要和人所處的外部空間有關系。
保留自己在施工中修改的權利
晨報:感覺您做設計的周期都比較長,這個周期到底長在了哪里?
王暉:時間一般長在動手之前,比如你請我設計一個東西,我先要了解你的實際需求。我說的不是那種幻想化的需求,很多人在做自己房子時幻想太多,你需要把他們的幻想干掉。這些都考慮清楚后,從開始動手到最后設計完,我覺得要不了一年就能完成。其實施工圖做得很快,但到了施工階段又慢下來了。我習慣保留一個權利,就是隨時可以在現場做一些修改,當然修改不會很大。很多東西從圖上看起來是這樣,但到了現場你發現自己錯了,可能稍微調一下更好,那干嗎不改呢?我了解到的是,在歐洲,人們蓋房子都很慢。
從北京啤酒廠鍋爐房到今日美術館,建筑設計師王暉始終努力維持著舊廠房里濃濃的工業化痕跡,而他也在798藝術區、西藏阿里蘋果學校、左右間咖啡、廊及廊居等一件又一件作品中尋求著不同。上周六,王暉來到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用一場名為《有限的設計》的講座,談到了今日美術館的改造計劃,并就建筑與自然融合等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廊及廊居是王暉2004年的作品。在260平方米的公寓里,用八種不同色澤與紋路的木材,營造了江南園林的廊居生活。
天唱聲場是王暉為兩位音樂人在宋莊打造的工作室及住宅,目前正在施工。
鄭州別墅是王暉為服裝廠老板打造的別墅。因為別墅位于廠區,所以王暉在設計這座別墅時希望能和廠區風格有所呼應。項目目前還在施工圖階段。
解讀今日美術館
空間結構與798很類似
今日美術館的前身是北京啤酒廠的鍋爐房,當初建館選址時,王暉從三個方案中選擇了用鍋爐房進行改造,“這個廠房是1957年建的,和798屬于同批建設的工業建筑,建造質量和空間結構也都很類似。選擇它建美術館,主要有幾個好處,首先里面的空間夠大,挑高有12米,而它的整體荷載力也夠強,適合展示裝置、雕塑等體積或重量較大的作品。”
從外面看,啤酒廠的廠房像是一個四層高的建筑,其實里面有一個很高的核心空間,一層是鍋爐底座,也就是出爐渣的地方,“底層的空間結構太密,不太適合做展覽,但可以作為美術館的配套設施,現在這個底層就被做成了咖啡店和禮品店。除了展覽的大空間,我們把二至四層做成了附屬展廳,并且在五層加蓋了辦公室。”王暉說,這樣的布局方式,讓大展廳功能更加靈活了,展示藝術品時也可以將某一個空間和主展廳連起來使用。
這個空間曾被藝術家隋建國好好利用了一把,在名為《運動的張力》的作品中,隋建國讓一個鐵球從空間的一側滾到另外一側,王暉說:“鐵球滾動時會發出聲音,聽聲音就可以了解鐵球運動的位置。”
把人往里“運”的工業感
直到現在,王暉仍記得第一次走進鍋爐房時的感受,隨處可見的工業時代的痕跡讓他印象深刻,所以在做改造時,王暉很努力地保留建筑原本的工業形態。“當時運煤渣的管道是漏斗形狀的,后來我們在門口也做了這樣一個‘漏斗’,也就是把人往里‘運’的感覺。我們把入口處做成一個之字形的斜坡,其實解決了美術館的入口問題。我們的所有材料都取自原來的鍋爐房,比如鋼格板,我們做的時候就把材料直接搬到外面,用舊材料構建新空間。”后來,王暉在設計美術館底層咖啡館時,也充分運用了之前的原料,“白色的鐵皮充滿空間,讓人有種特別強烈的回到工業建筑時代的感覺。”
美術館想做“伸展運動”
如今,美術館的展覽越來越多,展示空間開始顯得有些不夠用了,而王暉也正在設計如何改造美術館的計劃。“如果在原有的美術館的建筑上加蓋,會遮擋東側樓的采光,最后我們選擇在南側建筑物上拔高,做一個11米高、1200平方米的大空間。而為了平衡另一側的承重,我們決定也讓北側延伸出一段。將6組混合結構的墩子包圍在原有建筑上,然后在不影響原有建筑空間的位置穿過去,做一些穩定結構,而連接處就是現在美術館主展廳。”
編輯:daodao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