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題:用植物形容國民性
近日,隨著第一批參加面試的考生走出考場,北京大學自主招生面試部分考題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其中有一個考題是“用一種植物形容中國的國民性”,讓不少考生大感意外。
北大素稱國內人文學科類院校的老大,面試題目的文化含量與技術含量想必是自覺的追求。要考生當場“用一種植物形容中國的國民性”,既能看出考生的閱讀視野、文化積淀,還能看出考生的應變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更能一眼看出考生的“道德”立場、價值取向,命題不可謂不新穎有趣而又尖銳。
“國民性”是個何等宏大而沉重的話題,現在四兩撥千斤,用某一種植物類比一下就把它解構了,考生一則不會無話可說,二則說了也不會覺得自己是一派胡言,考生與考官都能面帶微笑地坐在春風里“互動”,就好像是在玩一個語言積木的游戲。報道說,走出面試考場,不少考生還在討論這道題:他們以前只知道“中國人都是勤勞、善良之類的形象”,對“用植物去形容”,“很意外”。
在我看來,用植物形容國民性,至少會讓考生陷入兩重困境。第一,是理性的困境。世界上不管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其國民性都有優劣兩面,即便是某一種特定的國民性,也很可能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比如中國人的“忍耐”堪稱天下獨步,從積極的一面看,自然堅韌若傲雪的松柏,能“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能埋頭苦干創造經濟奇跡;從消極的一面看,誠如林語堂所說:“在中國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變成君子之德。……逆來順受已成為至理名言,弱肉強食,也幾乎等于天理。”
唐朝能“百忍”的張公藝維持著九代同堂的大家庭,這或許尚有可以稱道之處,但面對外來侵略時若也“百忍”做“良民”,那最多也就只能算是棵“賤草”。就“忍耐”這一國民性而言,到底選擇哪種植物來類比,就足以讓人陷入一個理性的困境。
第二,是道德的困境。與理性的困境緊密相關,考生在選擇某種植物來類比國民性時,必須要面對或“褒”或“貶”的價值判斷選擇。若是一個局外人,評判人家的國民性自然可以很灑脫,比如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則尚靜,“刀”則好斗,一針見血。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柏楊的“丑陋說”尚且被很多國人罵為“賣國”,何況是一個考生,面對強勢的北大面試考官,他敢不敢從“國民性”這個自王國維、梁啟超、魯迅等人用作民族自省、自我批判的詞語入手,選一種不佳的植物來類比國民性呢?
如果對閱卷老師多少有一點“投其所好”的心理,考生肯定糾結得很,真要選了梅蘭竹菊之類的香花美草來頌揚,怕俗濫而無“創新性”,若選蕭艾棘藜之類的惡草毒草來抨擊,又怕丟了“道德正確”。如此看來,雖說“花”本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圖騰之一,要選“一種植物”來形容國民性,真是個讓“會思想的蘆葦”們左右為難的問題。
編輯:ree
相關閱讀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
生動綠意場景:家庭微景觀設計
一株綠色植物能為家居注入新鮮的氣息,而現在的綠色植物景觀設計也愈發新奇多樣,在玻璃花瓶/花盆之中,什么樣的微型景觀都有可能出現。9款家庭微景觀設計,為家搭建一處生動的綠意場景。【詳細】
植物與水的搭配讓景觀充滿詩情畫意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水景不外乎動景和靜景。一方靜水搭配靈動叢生的植物,便多了幾分令人愉悅的生機。【詳細】
湖南永州將再添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今天,從國家林業局傳來喜訊,祁陽縣創建太白峰國家級森林公園通過評審,這意味著永州將再添一個國家森林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