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嚴控“攤餅”鼓勵“長高”
新華報業網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日前表示,發改委將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專項規劃,改善城市低密度分散化傾向,提升城市密集度,提升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此番表態,被外界形象地歸結為嚴控“攤餅”、鼓勵“長高”。
現實環境倒逼城市勿“攤餅”
“反對‘攤餅’,之前我們也曾建言,但并沒有引起一些決策者的重視。”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鄒軍告訴記者,現在提出變“攤餅”為“長高”,應是在還欠賬。“城市發展不能無止境地蔓延,應有更多對策和思路。”
中國人多地少,城市發展面臨土地和交通兩大瓶頸,必須高效運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當前土地資源浪費實在太嚴重,很多城市的土地是以10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數量級在增長,讓后代都沒有土地可發展了,這是不可持續的。”南京市規劃設計院顧問總工、南京工業大學教授蔣伶說。
“中國絕對不能學習美國的發展模式,美國地多人少,地不值錢,郊區化明顯,但中國土地緊張,應借鑒中國香港、日本和新加坡的緊湊型發展模式。尤其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空間更是有限,提高城市密集度有其迫切的現實意義。”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程茂吉透露,目前1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規劃須報國務院批準,國土部有土地總量的嚴格把關。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從工業區用地上進行嚴控,強調投資強度和建設密度,并規定了土地的最低密度指標,曾經被一些工業區熱捧的所謂“花園廠區”,在此背景下已不被提倡。另從南京看,每年省里下撥而來的土地也就幾萬畝,“不集約發展不行了”。
“攤餅”背后是利益沖動
蔣伶說,中小城市也應“長高”。目前中小城市規劃攀比心態嚴重,本身沒有太多人口支撐,卻規劃松散。一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中小城市,規模一直保持在十幾二十平方公里,結果現在卻規劃成上百平方公里,這不符合自然規律。
在蘇北一些縣級市,她看到修建了六車道甚至八車道,廣場也建得很大,浪費土地資源不說,市民也難有親切感。“這樣的發展思路太盲目,土地占地面積大但產出效益卻低,土地增長的規模遠遠快于經濟增長規模。中小城市不應再走大城市‘攤餅’的老路。”
剖解“攤餅”式發展的原因,蔣伶認為,根源還是在于利益沖動。“把土地圈好,招商引資容易,而且對于新區建設而言,這樣的模式容易出形象。”
她建議,應盡快改變單純追求GDP的考核“指揮棒”,否則城市“長高”依然缺少制度支撐。“當前,資源利用和保護無人考核、土地上產生的財富效應無人考核,如果能設立土地產出指標的考核項,那地方政府肯定就會考慮引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現在則往往是光把產業引進來再說,管它有無可持續性,甚至在急功近利地圏地、賣房后,出現‘空城’現象。”
“長高”也要因地制宜
專家認為,城市“長高”,也有一個度的把握,并非整體都要長高,而是能長高、該長高的才要長。最終究竟能長多高,這也要取決于不同地區的特點。
鄒軍說,就建筑形態而言,從國外的經驗看,高層和超高層建筑僅分布在城市中心區和金融商務區,這樣才能凸顯集聚效應,中心區以外的區域則主要是居住的生產功能,并不提倡一味追求“高”。盡管存在向土地要效益的迫切現實,但也需通過合理的規劃,事先界定不同區域的功能,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地區應在規劃制定時就予以明確。“但目前很多城市的規劃還看不出這種整體考慮,常常臨時規劃,高樓突然間冒出來,交通、停車場、供電、垃圾處理、上下水等設施因此均受到影響。所以,對于城市的‘長高’應有通盤考慮,以免引發后續一系列矛盾。”
程茂吉認為,提高密度的“度”,還與城市功能相關,以服務業為主的城市,密度肯定要高一點,比如香港。
蔣伶則總結為“因地制宜”。“比如,生態敏感區、歷史街區等區域,就不宜長高。要城市‘長高’,規劃應是綜合協調的,必須考慮相應的公共設施、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
“長高”的根本內涵是產業結構升級
程茂吉和蔣伶都是《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成果(2007年-2020年)》的參與制定者,他們表示,在這一總規劃的制定中,實際已體現出從“攤餅”到“長高”的思路。
到2020年,南京市域總人口將增加到1060萬人左右,比“十一五”期末的685萬增長約400萬。然而,在這一規劃中,南京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只增加30%,經濟指標GDP卻要增長3倍。
蔣伶說,這是出于“用地擴張量應充分體現土地使用效率”的考量,要讓GDP的增長比土地增長快得多。
如何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南京提出要盤活存量土地。對原來效益不是很好的工業企業用地,調整產業結構,更換為經濟效益更高、用地面積要求更低的現代服務業;對原來圈了不少地,但建設密度卻不是很高的新區、開發區,改善其內部建設密度;對市郊存在的一兩層的廠房,改為多層,并進行產業升級,樓宇式工廠完全能把“花園式工廠”浪費的土地摳出來;在仙林、江寧等副城,保證容量的前提下,則可考慮適當提高容積率。
專家認為,城市“長高”,最終還是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來實現。
南京市鼓樓區自2002年10月行政區劃調整后,規劃面積一直沒有增長,但經濟指標卻一直在上升,靠的就是內部產業結構的提升。該區先是發展工業,繼而轉為商貿流通業,目前又發展總部經濟,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了,自然也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產出。“這也是一種‘長個子’”,蔣伶說。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
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國家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之下實施的,在2014年時國家出臺了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規劃綱要,也首次把推進智慧城市寫到國家的重大方針里。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