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五大特點凸顯 蘭州未來5年預測
工作在城區,居住在皋蘭
——合慧經濟研究機構對蘭州未來5年的預測
-“衣、食、住、行”是人類四大基本生活要素,住宅建設作為“住”的物質載體,一直是各國基礎建設的重中之重。
-由于其量大面廣的特點,在城市形象的塑造方面,城市住宅具有不容忽視的戰略性地位。
-作為省會城市的蘭州而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擴張,帶狀的城市地域條件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只有三百多萬人口的二線城市,已經出現了特大城市中出現的“城市病”。住在西固的李陽上班在城關區繁華地段,其最頭疼的是出行,但根源還在于住。
-作為“一五”期間發展起來的新型工業城市,盡管歷經多年全面且持續的治理,蘭州“污染重鎮”的“罪名”正在削弱,但整個城市功能區的劃不清使得城市顯得很混亂。
-合慧經濟研究機構指出,隨著城市擴張,蘭州市功能區應該剝離。生活區、工業區、工作區應該剝離開來。
-隨著蘭州新區的建設,向北、向北、成為了蘭州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如今,隨著蘭秦快速通道的建設,為蘭州城市架構向北延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特別是地處蘭州城區北側、距離30公里的皋蘭而言,利用蘭秦快速通道,工作在城區、生活在皋蘭應該是不二的選擇。
-汽車時代的到來更為這一切提供了便利。
一座帶狀城擴張下的“城市病”
近日,同事在報社西北九象博客中發帖《蘭州啊,你還要堵多久?》,帖子上寫道:
“三年前,從家到單位需要40分鐘。三年后的今天,同樣的路程,同樣的車,從家到單位需要花去我1個小時,甚至70多分鐘,為了趕上打卡,甚至需要一路狂奔。有時,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再提前多少時間,才不至于跑步上班。即使這樣,我也不能再埋怨什么,因為房價已經高的讓我不敢想象……我累啊……”
與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相比,蘭州城市發展步伐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由于帶狀地域的條件和歷史城市構架規劃限制,如今的蘭州城市中,許多人都遇到了和記者同事同樣的問題。而這只是蘭州這座帶狀城在城市化腳步中出現的“城市病”的縮影。
《蘭州經濟史》載:蘭州是一座歷史古城,自春秋至明代,幾經榮衰。1941年7月1日,蘭州市政府成立,首先劃定蘭州市界為:東至東崗鎮永安橋溝頭,西至七里河,南至皋蘭山麓,北至廟灘子,全市面積1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17.2萬余人。解放之后,蘭州市區劃經過幾次調整。蘭州市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1954年至1972年)中,城市規劃土地面積為126.66平方公里;蘭州市第二版城市總體規劃(1978年至2000年)中,城市規劃土地面積為148平方公里。
在這一段時間,蘭州城市規劃土地面積增加1倍多,但人口卻增加2倍多。人口增長遠遠大于城市規劃土地面積的增長幅度。據歷史資料記載,建國初期,蘭州城市人口為26萬,1956年達到66萬人,2000年達到了143.84萬人……
蘭州市是一個“兩山夾一河”的帶狀城市,在整個城市的發展中,多年來無論是規劃還是項目實施,大部分都集中在這一帶狀上布點。而這造成的則是現在常說的“城市病”。
以城市中心區——城關區為例,從雷壇河到大洪溝,蘭州市城關區核心區17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生活著近百萬人口。這樣的人口密度,比目前人口密度排名第一的上海黃浦區還高。城關區的人口密度比上海黃埔區還高?相信很多人聽后都覺得不可思議,然而,這的確是事實。
編輯:joe
相關閱讀
南通生態通廊:城市與自然交融的景觀飄帶
部分城市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破壞和對生態系統的忽視,導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從而引發了諸如洪水、內澇和水污染的危機。AECOM則一直伴隨著南通這座城市的發展并且持續為其綠色建設出力,主要項目包括【詳細】
蘇州成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城市館主賓城市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平行展中國城市館發布會3月29日在意大利駐華大使館舉行。中國城市館發布了2018年度主題為【詳細】
如何將城市里小塊土地變為城市綠洲
從蜿蜒的小路到鄉村樸素的大門設計,這里介紹營造城市中寧靜的綠洲的10個方法。當你的室外空間是一個城市廣場,如果不是特別的小,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它可以是城市中的一塊花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