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與城市化-面向21世紀的風景園林教育
園林與城市化- 面向21世紀的風景園林教育
Landscape and Urbanism
-Towards 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ext by Tom TURNER(UK) and LI Ying
翻譯 高成緒
Translation by GAO Cheng-xu
摘要: 風景園林是一門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專業,隨著社會的變革,它不斷從庭園設計過渡到公園設計,至今轉變成涉及園林城市化進程的風景園林專業。本文回顧了亞歐大陸園林歷史并將其與歐洲和中國的城市設計相聯系,探討了中國如何建立一個多樣化和創新的、適于園林和城市化發展的風景園林教育體系,提出了對中國風景園林課程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風景園林學;風景園林教育;評論;園林史;城市化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profession with a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As society has changed, its activities have extended from garden design to public parks to urban design to an involvement with landscape urbanis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garden design in Eurasia and its extension into urban design in both Europe and China. It then considers how China can establish a diverse and innovative profession supported by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nd urbanis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ou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Review; Garden History; Urbanization
1 歐洲園林史和風景園林教育歷史的回顧
1.1 英國的風景園林教育
40多年前,當湯姆-特納(Tom TURNER)教授在英國愛丁堡大學讀風景園林專業的時候,課程主要包括5個部分:種植設計、施工圖設計、園林設計、專業實踐和依恩麥克哈格式的區域規劃。當時的教學樓是一座緊鄰廣場的老建筑,它以及廣場北面的所有建筑物如今都已不復存在,而這座建于18世紀的園林廣場卻幸存下來。這體現出公共開放空間比建筑物存留的時間更長,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蘇格蘭是風景園林專業創始人吉爾伯特-萊恩-密森的家鄉(圖01),也是帕特克-蓋迪斯的老家——第一位像美國的弗雷德克-勞-奧姆斯特德那樣把風景園林師作為一個職業名稱的歐洲人。
風景園林是一門藝術與科學的綜合學科,它涵蓋了建筑、戶外空間和現有風景。塞納莫特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位風景園林師,他曾為埃及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公元前1508年-公元前1458年)設計神殿,這座神殿是西方風景園林的第一個偉大作品(圖02)。這座神殿的布局與格林尼治大學的主校區布置一脈相承(圖03)。
1.2 歐亞大陸園林歷史
晚期智人(現代人)在200萬年前從非洲演變,在100萬年前從非洲遷徙出來。我們的遷徙路徑穿越東部(亞洲西海岸)、北部(進入中亞)和西部(進入歐洲)。西部中亞則是一個十字路口,是文化流和遷徙路徑的交匯處。第一批走出非洲的遷徙者約150人,他們享有共同的文化遺產。雖無從探究,但他們一定擁有相同的信仰以及使用共同的語言。這個信仰應該是萬物有靈論,正如目前被了解的所有古代歐亞大陸信仰體系一樣。世界上第一個農場、城鎮和花園都始建于中亞的邊緣(圖04)。這也是亞洲的“花園邊緣”,游牧民族在這里定居,也是世界所有偉大古代園林所在地。但要指出,在美國、太平洋和撒哈拉沙漠西部的非洲是根本沒有古代園林的。這一定和我們的祖先在中亞游牧而在這一地區邊緣定居繁衍下來的史實有關。
1.3 風景園林哲學、設計和藝術
古代偉大園林的創造者非常著迷園林與建筑之間的關系,自然之作和人工之作也有明顯差別。自然之作表達了山峰、河流、森林等的意向;人工之作則表達了城市和農業的意向。由此可見,亞洲花園邊緣的居民借鑒西方文明中線性幾何場地和房屋等設計方法設計了一些花園,另外還設計了一些象征著他們的祖先曾經生活和流浪過的大山、河流以及平原等的象征性園林。例如在中國,廟宇和住宅具有線性幾何特征;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則是非線性幾何關系。
元大都(北京)是“人造線形幾何” 與“自然非線性幾何”相結合的最佳范例之一。皇宮和御苑珠聯璧合,和諧統一。同時將象征性園林納入整體布局:幾何式的宮殿代表儒家崇尚的社會秩序;象征性園林代表了道教/佛教對大自然的崇尚。建筑與園林的結合可以看作是一個融合了陰與陽的太極圖(圖05)。紫禁城被北海,中海和南海環繞,寺廟、亭臺樓閣和宮殿建筑這三片海的景致錦上添花,是“園林”和“建筑”相結合的典范。而如此“園林”與“建筑”的結合就創造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風景園林”。
編輯:joe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