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的插花與賞花
三、神形兼備與茗賞
明代,天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插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從莊嚴富麗的堂花、理念花,到簡潔清新、色調淡雅的文人花,不僅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且普及民間,并與品茗藝術相結合----茗賞,從而達到了賞花的最高境界。瓶花、缸花大行其道,高濂的《瓶花三說》論述了作品與環境、容器與花材的比例尺度關系,容器、花材的選擇,花材的組合與造型,作品陳設應遵循的原則。1599年袁宏道編寫《瓶史》一書,提出了“取花如取友”的論點,強調了花材選取的重要性,以花造型,以形傳神,形神兼備,“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在選取精美容器的同時,要“花與瓶相稱”,“瓶與室結合”。插花時要崇尚自然、師從自然,講究“參差不倫,意態天然”高度概括了插花藝術的精粹。“茗賞者上也,譚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欣賞插花作品以品茶賞花最好,如果近酒棄茶,并夾雜庸俗粗俗的行為和語言,這是令花神極為討厭的 ,寧可閉口靜坐,也不要招惹花神的惱恨。茗賞,不僅格調高雅,還能保持鮮花的清新艷美。“采盡名花作花屏,汲得清泉沏新茗”。茶香、花香飄忽不定,能不如癡如醉。明代文人以花會友,喜歡將花“人格化”,如以“松、竹、梅”組成“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組成“四君子”等,此時出現的“茶花”是文人更注重于品味的表現。
四、 崇尚自然與靜賞
清代,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將“人格化”升為“神格化”,將每一種花以有關歷代名人的個性或事跡予以匹配作為各花的花神,此時盆栽藝術得以普及與發展,也使插花與盆栽熔為一爐,而成“寫景花”(盆景式插花),講究外形、線條與色彩,崇尚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提出:“其插花朵,數宜單,不宜雙。每瓶取一種,不取二色”;“起把宜緊,瓶口宜清”,“枝疏葉清,不可擁擠”。將“花腳”集中插在一起,使“一叢努起”,而花枝上部則向各方伸展,宛若自然界生長的植株一樣,同生一根,叢生一起,自然優美,干凈利落。對枝條“必先執在手中,橫斜以觀其勢,反側以取其態。相定以后,剪取雜枝,以疏瘦古怪為佳”。此外,還介紹了彎折法,發明了劍山(花插),使盤花能充分發揮其特色,至今受益匪淺。沈復在插花技藝方面的介紹,充分體現了自然與美學的有機結合。“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人們賞花也以是否符合自然為標準。靜觀其態勢,閉目思意境----靜賞。后期盛行“果盤插花”,并用含特別象征意義的花材,如銅錢、拂塵、萬年青、李、百合等,組成“前程萬里”、“百年好合”等祝福詞的禮儀花藍傳承至今。
五、 中西合璧與動賞
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圖案式的大堆頭插花涌入中國,人們以趕時髦的心態,趨之若鶩,因其簡單易學,熱鬧喜氣,被花店廣泛采納。近來隨著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挖掘與開發,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精髓受到中外各國花藝師的推崇,從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現代自由式插花。在熱鬧喜氣的同時,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意境的表達,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漫延,成為現代插花藝術的奇葩。近來隨著架構藝術的推廣運用,以及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的外滲,導致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人們欣賞眼光不拘一格,趨于多樣花、個性化。要求從多角度、多方向、多距離進行全方位的欣賞----動賞。導致插花得面面俱到,對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得仔細加工。但目前,我國傳統插花藝術的傳播速度遠不及西方插花藝術的滲透,需要我們加強交流,共促繁榮。
編輯:joe
相關閱讀
夏日花藝的色彩組合與保鮮
炎炎的夏日氣溫越來越高,人的脾氣都會不自不覺隨之浮躁,插個清涼溫馨的花藝作品給自己和家人,營造一份夏日的清涼世界都是不錯的。今天我們邀請Celia為大家講講夏季鮮花的色彩搭配和保鮮方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