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產業品種培育和區域規劃當并舉
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的蝴蝶蘭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在生產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我們還要時刻警惕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新品種缺乏應有的保護、新品種盲目上市造成較大的生產損失等。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想從新品種選育、區域化管理、品種特性測試等幾個方面來談談個人見解。
新優品種是發展根本
品種是花卉產業發展的原動力,沒有新品種的培育,產業就會失去持久的活力。隨著市場的成熟,消費者對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像初期那樣只要是蝴蝶蘭就行。我國大陸的蝴蝶蘭品種基本從臺灣引進,另有少量荷蘭、日本及韓國的品種。蝴蝶蘭的競爭也由初期栽培技術的競爭發展到品種的競爭,尤其是種苗生產企業,只有不斷推出新穎、珍奇的新品種,才能保持較高的利潤。
目前,市場上缺少真正富有競爭力的品種,因此有條件的科研部門要有針對性地收集蝴蝶蘭種質資源,建立種質資源圃和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品種的選育,這是整個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同時,要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沒有相應的品種保護機制,新品種一旦上市,就會很快被復制,并達到市場飽和狀態,導致利潤大幅降低,這會嚴重挫傷育種者的積極性。
作為育種者,首先要了解市場需求,以此來制定育種目標。例如,煙臺農科院地處膠東半島,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適合花色艷麗的大花型蝴蝶蘭成品花生產,加上北方消費觀念相對傳統,尤喜大紅花品種。于是,深紅色、大花型就成了我們的選育目標,同時兼顧耐寒性、抗逆性及成品率等指標,以滿足北方市場的消費需求。
育種還應整合資源,國內科研單位可以和有研發實力的企業聯手,針對不同目標市場,確定育種方向,選育綜合性狀優良、市場認可的蝴蝶蘭新品種,同時加大配套技術攻關力度,在基質選用、水肥管理、環境控制、病毒及病蟲害防治、花期調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確立精準化栽培規程,構建配套的蝴蝶蘭栽培與花期調控技術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品種測試是必要前提
蝴蝶蘭品種測試是種苗推廣的必要前提。在蝴蝶蘭品種測試方面,與荷蘭一些國際知名企業相比,目前國內種苗企業做得還比較欠缺。特別是在蝴蝶蘭項目紛紛上馬、需求量激增的市場誘惑下,一些企業舍本逐末,為了讓新品種及早上市,省略了必要的測試步驟,將主要精力放在組培上,最大限度地擴大繁殖量,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大量瓶苗投放市場,把風險轉嫁給種植企業。只要源頭稍有松懈,就會造成下游產業鏈的重重危機。
一個新品種選育出來,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它受市場歡迎,適合所有的溫室種植。各個品種的特性千差萬別,而且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不同環境條件都會影響品種的特性表現,因此種苗生產商要在種苗階段,針對不同季節和不同區域,進行必要的品種測試,嚴格篩選適應性強的品種,并進行適時、適地推廣試驗,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此外,生產者也要慎重選擇品種。由于不同生產地區有不同的氣候特性,因此品種選擇十分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品種特性,配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才能降低生產成本,充分發掘品種的表現潛力。可以說,掌握品種特性是栽培中最大的問題,建議生產者在引進新品種時,不妨先少量引種多方測試,在掌握其品種特性后再大量種植,以降低風險。
區域布局是規劃重點
根據蝴蝶蘭種苗特性,合理劃分宜栽區域,這是目前研究的盲點。例如,與其他品種相比,蝴蝶蘭品種‘婚宴’、‘彩云’的耐寒性較強,相應的設施栽培費用較低,并且觀賞期較長,更適合北方規模化種植。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企業種苗評價工作不到位,很少能根據種苗特性進行區域推廣,沒能最大限度地體現種苗的適應性優勢。
在蔬菜領域,中國農業大學的張福墁教授領銜進行研究,將我國設施蔬菜劃分為4個氣候區和8個一級栽培區,對每一分區的自然氣候環境特點、適宜生長的蔬菜品種及栽培技術進行了宏觀指導。這樣的區劃研究對蝴蝶蘭產業發展很有借鑒意義。蝴蝶蘭科技工作者也可參照其成熟的研究模式,探討蝴蝶蘭的產區劃分,改變現在蝴蝶蘭種植區域劃分模糊的現狀,并提出相關種植及發展的建議。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蝴蝶蘭產業亂象迷局該如何打破
我國臺灣是蝴蝶蘭的原產地,在全球蝴蝶蘭產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兩岸交流的加深,蝴蝶蘭逐漸進入祖國大陸市場。近年來,大陸的蝴蝶蘭產業可以通過禪宗的三種境界來類比,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