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產業亂象迷局該如何打破
我國臺灣是蝴蝶蘭的原產地,在全球蝴蝶蘭產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兩岸交流的加深,蝴蝶蘭逐漸進入祖國大陸市場。近年來,大陸的蝴蝶蘭產業可以通過禪宗的三種境界來類比,即“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盲目擴量造成亂象迷局
大陸蝴蝶蘭產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從上世紀末進入大陸市場到本世紀的前幾年,蝴蝶蘭作為高檔花卉的代表,一直是年宵市場上的寵兒,當時市場上的蝴蝶蘭主要為實生苗生產,總體規模不是很大,而且當時蝴蝶蘭的生產門檻較高,只有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和單位才能生產。這一階段的蝴蝶蘭市場基本以“賣方市場”為主。
從2004年至今,蝴蝶蘭產業在大陸的發展基本進入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蝴蝶蘭分生苗逐步替代了實生苗,生產規模急劇擴張,由年產幾百萬株迅速擴大到2010年的年產約4000萬株;種植門檻逐步降低,生產主體也逐步變為中小種植戶;蝴蝶蘭成品花也放下了高貴的身段,走入尋常百姓家。隨著蝴蝶蘭價格的不斷縮水,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年宵市場價格戰此起彼伏,像山東青州黃樓一個鎮的產量就有近300萬株,再好的產品,也只能賣出白菜價,偶有價高者,也是鳳毛麟角。
在這個階段,蝴蝶蘭產業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優質難以優價。有些不良種苗商,不顧產品質量,盲目擴大產量,造成品種變異或退化;有些生產廠家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投入不斷加大,但效益卻不斷下滑。越來越多的種植者發現,現在種植七八萬株蝴蝶蘭的收益與原來種三四萬株的收益相當,而投入卻增加了一倍。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講,投資收益率下降接近一半,為何還有人不斷擴大規模,不斷加大產業的惡性競爭?
總結造成目前蝴蝶蘭產業亂象迷局的原因為產業發展缺乏行業聯合與溝通,造成各個企業與個體種植戶之間盲目發展,缺乏協調。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供求關系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盲目發展導致供求失衡,從而導致產業發展亂象;品種結構不健全導致產品供應的結構性失衡,加上“重量不重質”的觀念,導致產品品質下降,很多種植者片面追求數量,促使部分種苗生產企業盲目擴量,出現品種變異與退化的現象,同時種植者不注重技術提升,造成產品等級下降,市場進入惡性競爭;消費市場的引導與培育不夠,市場不缺產品推銷者,卻缺少消費的引導者。
理性協作走向見山見水
時至今日,蝴蝶蘭產業在大陸的發展歷程已經過去了十幾個年頭,一個“美麗的產業”發展到今天的亂象迷局,行業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靜下心來思考。相信蝴蝶蘭產業的未來定然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理性發展階段,也只有這樣的發展階段,才能引領蝴蝶蘭產業健康、有序、良性發展。
要想實現產業未來“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發展階段,需要從業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首先,蝴蝶蘭行業協會需要加強各個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同時結合市場發展趨勢,由協會牽頭,協調種苗生產規模。種苗生產企業之間不僅要競爭,還要加強合作,只有采取“競爭+合作”的方式,才能保障行業的健康發展。種苗生產是行業的源頭,只有源頭規范了,行業整體才能避免盲目發展。在品種結構上,需要種苗生產企業相互協作,尊重知識產權,避免盲目跟風“亂切”。同時,行業協會需從道義上譴責不尊重品種權的“亂切、盜切”現象。
其次,無論是種苗生產企業,還是成品花生產商,都要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等級,生產者需要先對優質種苗、優質成品形成共識,才能使之成為市場的主流。同時,適度規模,良性競爭,追求高投資回報率,只有這樣,生產者才能擁有合理的利潤空間。
再次,從業者都要引導消費,培育消費市場,而不僅僅是銷售產品。傳化生物在杭州的“傳化花園中心”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一模式值得業內人士關注。
作者系浙江傳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蝴蝶蘭產業品種培育和區域規劃當并舉
隨著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的蝴蝶蘭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在生產規模迅速膨脹的同時,我們還要時刻警惕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新品種缺乏應有的保護、新品種盲目上市造成較大的生產損失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