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統思想指導生態環境建設—訪北林劉勇教授
用系統思想指導生態環境建設
——訪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勇教授
“必須用系統思想來指導,才能搞好生態環境建設。”北京林業大學圖書館館長劉勇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明確提出,生態環境建設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系統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過程,必須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其核心是政府引導帶頭,人人參與,綜合進行治理。只有這樣,才能既治標又治本,才能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
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
劉教授說,現代科學已經認識到萬物都是由系統組成的。什么是系統呢?系統是由多個部分組成、各個部分之間發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體。系統的根本特點是涌現性。在各個部分沒有,但各部分相互作用后即可出現。簡而言之就是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
劉教授舉例對此加以說明。龍卷風平常看不到,是因為它沒有。氣象工作人員把相關各個要素都測準了,但還是測不準龍卷風什么時候會冒出來。這是因為龍卷風是天氣系統涌現性的表現;人的神經系統也是一個復雜系統。劉教授說,把人的每一根神經都搞清楚了,還是搞不清楚人為什么要做決策。
在劉教授看來,傳統的科學是還原論。把復雜系統切成各個部分來研究,科學就是分解。把復雜系統分開后,相互作用就沒有了,也就沒有了涌現性。這是它的局限。
劉教授倡導的系統思想,就是把事物看成系統,用整體觀念、相互聯系的觀念和演化發展的觀念看待事物。他曾用系統思想對人的創造力進行了研究,花了10多年的時間,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叫“復雜系統創造論”。其專著已在2008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劉教授指出,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系統。整個地球是由人、生物、大氣、土壤、水等相互作用形成系統,是有機整體。生態環境建設如果沒有系統思想來指導,就會出現很多深層次問題。
生態環境建設關鍵在人
劉教授說,生態環境出現問題是綜合原因造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過速增長,對物質生活過度追求和奢侈消費。既然是綜合原因造成的,也應該進行綜合治理,要由全社會方方面面參與才能治理好。生態建設根本的是人的問題。不解決人的問題,單純地治理生態,就是治標不治本。
劉教授認為,種樹、種草、修壩,這樣做是治標不治本。生態的問題是人的問題。為什么會有亂砍濫伐的現象?是因為社會都需要。不少人都非常欣賞模特穿著皮草在T臺上走來走去。這在誘導人們獵殺更多的野生動物。藏羚羊被獵殺,就是因為皮毛很好。如果沒有社會需要,就不會有人盜獵。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社會文化問題。翻翻字典,熊掌的解釋是什么?脂肪多、味美,極為珍貴的食品;魚翅是什么?字典的解釋是珍貴的食品。人們把鯊魚撈出來將鰭割掉,再放回海里。這是社會問題。劉教授說,如果不從社會文化角度來改變,生態環境建設有可能建得多、但是毀壞的也很多。
決策者要有系統思想
劉教授說,生態建設有三個層次。其中的技術是最低層次。最重要的是以系統思想為指導,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社會是政府主導的社會,領導的決策非常關鍵。
他指出,第一個層次是政府的引領。決策者要有系統思想。領導人責任重大,因為決策不當會出現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問題。復雜系統非常非常不可預測,領導切記要慎重。有可能一個小的決策會導致天大的結果,有可能毀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建立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劉教授說,生態環境與人緊密相關。人的行為方式、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有直接的關系。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不當就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有法律、有監察人員,但環境仍在繼續受到破壞。這是文化的問題。生態環境要得到根本改善,就必須建立一種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否則再多的環保法也不管用,再多的環境監測人員也不管用。
要徹底摒棄過度的物質追求。劉教授說,每個人都有物質需求,但對物質無度的追求就是人性的墮落、無恥,連動物都不如。動物在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后不會揮霍,不會濫殺無辜,不會暴殄天物。而沒有道德水平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按照美國標準來生活,那么需要多少個地球?有人說需要5個,有人說需要10個。劉教授說,1個地球肯定不夠。而現在的發展方式恰恰是擴大需求、擴大消費。這是不可持續的。要把過多的物質追求引導到精神追求上,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形成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這才是生態環境的根本。
生態環境要靠綜合治理
劉教授是森林培育學專家。他說,生態環境要靠綜合治理。首先是參與式土地利用技術。在土地管理部門的統籌下,林業、農業、水保、畜牧各個部門參與。特別強調農民的參與。過去生態環境建設,農民雖然參與了,但參與的是最末端的工作。其實,從一開始就要參與。哪里種樹、哪里放羊,哪里是砍柴的地方。使農民看到前景,他種的樹他才會關心、才會保護。
劉教授指出,要重視小流域綜合治理技術。根據小流域的不同條件采取不同措施。邊遠地區可以封山育林,坡陡的地方可采用另外的方法治理;要推廣生態環境項目管理技術。生態環境建設更多的是通過大項目來推進的,項目能不能管理好至關重要。過去的項目管理水平不高,導致了一流技術、二流三流效果,沒有達到治理目的。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