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保護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
經全國33個省市建筑、文化、文物、旅游等專業領域106位專家的推薦,“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評定工作委員會日前發布了各省市“第二批中國傳統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候選名單。記者就此專訪了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有著“中國古鎮保護之父”之稱的阮儀三教授。
問:目前我國在保護傳統建筑、古鎮等方面存在哪些弊端,主要是哪些方面受到破壞?
答:在許多地方,最美的景色永遠喪失掉了。即使是一些很早就制定了規劃的地方,隨著旅游的發展、特別是房地產業的發展,都沒能堅持下來,那些本應該嚴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總量的地方全部超標了。
古鎮首先要擁有年代久遠的建筑原貌,充滿歷史文化內涵、民俗生活氣息,同時還要是現代化的城鎮。目前,保存下來的文化遺跡遠遠比不上破壞的數量,50個江南古鎮如今僅存12個,“歷史文化遺產都是非常脆弱的。本該是步行參觀的地方,為了發展旅游,汽車開進去了,建了大片的廣場,環境一旦破壞了就再也恢復不了了。”
此外,一些地方為了大力發展旅游,錯誤地將保護古城理解為恢復歷史遺跡,重建古建,以致拆了真古董去建假古董,甚至有的在古城中大拆大建,致使一些原有的傳統建筑也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同時,一旦一個古鎮出名了,除了大量游客云集,造成人滿為患外,商人、房產商等緊隨其后,于是出現全民經商,古鎮成了大賣場,古鎮外田園牧歌式的魚塘、田地也變成了高爾夫球場、各種會所,現代建筑包圍古鎮,原生態環境徹底喪失。
旅游引來超負荷開發
問:旅游的過度開發對中國傳統建筑和古鎮造成了什么影響,過多的游客對古鎮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
答:傳統建筑本身是我國文化發展的結晶,是地方文化集中薈萃的地方,是文明的傳承,應該讓人們去認識它、了解它,普遍教育手段就是旅游;旅游所產生的收入還可以反哺傳統建筑。我國的旅游業從1990年代后開始興旺發達,但大部分的發展是不健康的,就是因為功利心太強,把旅游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或多或少都對傳統建筑造成破壞。旅游業的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都是功能性的,而對歷史文化遺存來說,最首要的應該是保護。
歷史遺存的破壞是無法挽回的。旅游興起引起的超負荷幾乎成了普遍現象。比如一些江南古鎮,核心區面積不到0.3平方公里,每天有6000名游客就飽和了,但現在每天的游客都要達到1萬人,上海世博會期間每天達到了兩萬人,錢賺了不少,但沒人說你這個地方好。同時,商業地產的進駐、旅游設施的充斥、無特色商品的泛濫以及“人人皆商”的濃重商業氣息都在不知不覺中侵蝕著古鎮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
保護的前提下合理發展
問:我們該如何處理好旅游開發與古鎮的傳承保護間的關系?
答:旅游與保護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是保護前提下的合理發展。比如周莊、烏鎮等江南古鎮,每年都會把近10%的旅游門票收入,用于歷史建筑維修,也就靠這10%,所有的江南古鎮,更新了它的基礎設施。目前就全國而言,江南古鎮里的設施是最先進的,每個古鎮都有污水處理廠,石板街下面做了硬化處理,市政管線埋了進去,實現了既是古鎮,又是現代化城鎮。古鎮首先是個鎮,一定要生產生活同時兼顧,才能把居住在這里的人留下來。
古鎮旅游的發展,是歷史文化遺產發展的戰略內容,是文化現狀、文化傳播、文化建設的載體,不能把它當作賺錢的資本。這需要我們在“匡正”保護的前提下,加以合理地、有限制地利用,把賦予古建筑的記憶一代代留傳,不能狹隘理解為促進經濟發展。同時,旅游發展后,可以把部分旅游收入,用于傳統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反哺實現了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七大舉措深化內地與香港旅游交流合作
8月9日,國家旅游局與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京簽署《關于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旅游合作協議》。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共同見證協議簽署。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江與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代表雙方簽署協議。【詳細】
生態文明發展成就中國最宜居城市
在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即將揭幕之際,舉辦地珠海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文章,“點贊”珠海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科學發展,成為“中國最宜居城市”,同時評價本屆航展將成為中國航空航天產業騰飛的巨大平臺,并將顯著帶動珠海經濟社會發展。【詳細】
評論:環境保護優先還是快速發展當頭?
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作出明確部署和具體要求。專家認為,此舉是建設美麗中國,在改革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強烈信號,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著力構建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協調聯動機制的惠民之舉。【詳細】
智慧城市需要“矯正器”發展經濟講求特色
關于智慧城市評選排名這事,似乎國際社會各界組織及同仁格外關心。近日,ICF公布了全球最有智慧城市決選名單,臺灣的臺中市和桃園縣分別位列第四,第六。而此之前,博伊德·科恩博士發布的全球第一次智能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