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探秘種子庫:2億粒種子存放于此
實地采集
種子采集就像野外探險
作為中國野生植物種子庫的種子采集員,28歲的郭永杰和他的同事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搜尋西南地區的瀕危植物。而在3年時間里,這種種子采集工作也無異于野外探險。
“我們不能開著車收集路邊長的那些植物,相反,我們必須走進深山老林和氣候變化巨大的高緯度地區。在云南、貴州、廣西、西藏的很多地區,我們經常一只手抓在石灰巖層上,另一只手收集種子。”
盡管這樣的工作很危險,要一把好身體,要學會爬樹、攀巖,要與螞蝗、蛇類為伴,面臨危險、忍受傷痛,但郭永杰和他的同事們卻年復一年,在為種子的存續付出。他覺得,這種行動對于保護中國超過3萬種植物樣本非常關鍵,而這3萬種植物中的一半不會在世界其他地區出現。
“人類對植物的評估往往是滯后的,瀕危性卻是動態的,我們只能不停地收集、不停地保藏。”郭永杰說,種子采集,簡言之便是采集植物的標本和信息,首先需要具備植物學的基本常識,初步判斷種類及成熟度,然后采集野外數據、標本,并拍攝照片,最關鍵的是要注意種子不能混雜,采集之后 需要用透氣的布袋裝運,并且要及時攤晾陰干,否則種子會死亡。
郭永杰采集種子3年,其中有苦有樂,更有很多收獲。在郭永杰的眼里“不同的種子有不同的形態,每粒種子你仔細觀察都是很可愛的。最小的種子,如蘭花的種子,像粉塵一樣。我還采到過世界上最大的油瓜種子,種子占了果實的一大部分。”
最記憶猶新的是,郭永杰2009年9月與同事前往西藏林芝地區進行種子采集,收集相關物種分布和物候資料。“我們到了察隅縣,爬上了海拔5100多米的地方找種子。”最后一天采集,郭永杰記得,那一天都在下大雨,他們采集喬木,一根很大的樹枝掉下來正好打在了他頭上,頭出血了。而在察隅縣,他們只找到了山下一個偏僻的衛生所,只有一個在產房里工作的醫生,“我生平第一次在產房縫了兩針”,郭永杰笑言。
白天的工作完了,到了晚上隊員們還是不能休息。他們要對采到的種子進行分類處理,有些漿果類的,要先清洗、晾曬,最后用布袋分裝。有時候裝不下,就通過郵寄的方式寄回去。
采集種子過程中,采集植物標本也是隊員們的一個工作內容。對于不認識的種子,通過標本進行鑒定是最好的辦法。每一份種子都要確定一個標本,并詳細記錄采下的種子和標本的地點、時間、海拔和經緯度,喬木還是灌木,在當地的利用等。這是一項又要體力還要腦力的勞動。“出來的時候車上裝200多公斤物件,回來時就是成倍了”。
從一個縣城到一片森林,從一片水域到一座高山,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種子采集員們遇到過水災、旱災、泥石流,他們風餐露宿,遇河涉水,遇山攀登,就算在高海拔的地方難以入睡,清晨曙光初露仍然一樣早起趕路。
“俗話說,風光總是在最險峰,所以我們心中蠻有樂趣的,工作讓我們不斷豐富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有一次,采集員們從金沙江河谷去巧家縣采種,垂直海拔爬了1000多米,又累又渴。順手摘下仙人掌的果子,邊吃邊趕路。沿途的山林小溪,奇花異草、流泉飛瀑,讓采集隊員們心曠神怡。
楊湘云說,為了讓搜集范圍覆蓋中國更廣的地區,種子庫目前已經聯合全國50多個大學和研究所、13個自然保護區組成了以西南地區、青藏高原為中心,向全國輻射的種子采集網絡,600多位科研人員加入到了種子采集中來。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