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園冶杯"國際競賽優秀作品獲獎者訪談(五)
項目簡介: 每個公園都是一個集合當地歷史,休閑,生態和文化特色的別致景觀,這些迷人的景點使整個場所充滿生機,游人如織,而且使其與周圍活躍的社區融為一體。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處,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追求的一種時尚,城市生活的壓力及環境的污染,讓人們越來越對"自然"的生活方式與環境充滿向往,人們已經漸漸喜歡或者習慣于擁有不同環境中的生活方式,場地內水稻田及桑樹田為鄉村奠定了特有的基調,邊城-蠶桑文化園的景觀設計正式在以此為基礎設計級基本點,兼顧蠶桑文化的內容,打造自然大氣,脫俗飄逸,能夠實現人們所需的空間景觀。
為了把這片寬廣的空間打造的舒適宜人,必須注意尺度和平衡的把握,依托于場地獨特的歷史和地域特點,場地是以蠶桑文化為主題,主要做為鄉村出入口的標志性景觀。其作用在于滿足當地村民休憩,游玩,同時滿足當地的文化精神需求。設計向人們展現了自然和鄉村風格留下的歷史印跡,同時又可以引起共鳴的人造景觀構成對柔軟綠地的加以補充。
阡陌青青萬株桑,農家處處倚蠶箔。以“邊城”為題,運用“蠶的一生”為主軸,設計主旨在引導游客瀏覽美妙的風景,同時帶給他們一些自然與文化的知識,幫助游客形成自己的觀點,設計為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保持場地原有的面積和特色。將農田肌理形式簡化,將田地變為一種符號在設計中不斷變化。場地內部規整與自然結合,直線與曲線的交匯,同時將本土文化、農耕文化與桑樹景觀有序地融合在一起[6]。充分尊重原場地的地形地貌,利用地形地貌的特點和植物配置自然地劃分空間,將蠶桑文化中特有的元素提煉出來,如蠶繭,桑樹,布料,紡織機等零件的形式,將元素分散后在整合,在場地設計中以抽象或具象的景觀形式體現。
設計結合了場地內優越的資源條件,并考慮到周邊復雜的村莊現狀及大片農田,提出了“蠶桑文化”的設計主概念,場地主要通過幾個節點的鏈接,串聯起“蠶的一生”,同時結合當地的生活、人文及環境特點,通過理解和提煉蠶桑元素完成設計。整個場地以蠶卵、蠶體、食桑、筑窩(趕葉),吐絲、結繭、解絲、紡紗、成品為主軸脈絡,給參觀及體驗者以思考的過程。
鄉村景觀特性的表達從保留――整合――新建――提升四個角度進行思考:適應當地自然環境(保留)、確立園區整體格局(整合)、運用造景手法凸顯景觀藝術(新建)、將農游活動相結合,挖掘地域文化(提升)。
相關信息詳見: 湖州垅壩蠶桑公園景觀設計
2011“園冶杯”風景園林(畢業作品、論文)國際競賽獲獎作品展示專題
相關鏈接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