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需充分尊重民意
據報載,在《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草案)公開征集意見結束之際,恩寧路78位居民聯名上書,希望將恩寧路以北地區納入“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范圍。
從有限的信息看,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公示一個月不起波瀾,恩寧路居民也是趕公示的“尾班車”才提交建議,多少有點出乎意料。恩寧路從清末以降的百多年間一直是粵劇著名藝人的聚居地,以及八和會館和鑾輿堂等“粵劇興盛地”的見證所在,對于廣州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費掂量。居民為保護恩寧街區而集體上書,不僅是為爭一個名分、一塊招牌,而是憂心其價值與保護級別不對等,“性命”難保。
政府部門此番籌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可稱為對廣州歷史文化的尊重。然而,亦須正視這些年來廣州對于城市歷史文化、尤其是近代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并不如人意。信手即可拈來不少事例:成片西關大屋已所剩無幾,多棟東山洋樓毀于地產開發的推土機,全國火車站中獨一無二的舊南站辦公樓被“改造”掉,民國建筑東山署前樓被夷為平地。地產開發狂潮下,急功近利,舊城改造一味大拆大建,對城市歷史文化應有的敬畏缺失可見一斑。
作為城市肌理和血脈的歷史文化沒有受到應有的敬重,對城市無異于致命傷。幸好,包括普通市民與民間專家學者在內的“民間力量”奔走呼吁,有效地影響某些既定規劃的推進。十幾名專家聯名上書力諫迫使拆除東山小洋樓的地產商不得不停手,瀕臨毀滅邊緣的高第街因市民持續6年不懈抗爭得以“刀下留人”,中山六路騎樓因民眾呼聲強烈而免遭“改造”,菩提路小學內的民國“八角樓”因微博呼救而被確定“鐵定不拆”……“民間”成為捍衛城市歷史文化尊嚴的重要力量。
過去,被拆除的優秀歷史文化建筑大都因為沒有“文物保護單位”的“免死金牌”。如今,恩寧路片區因算不算“歷史文化建筑”尚無官方定論,而面臨生死未卜的命運。恩寧路的保護級別定位,或者涉及相關法規政策與城市歷史文化界定等方面問題,有待規劃部門詳解。但規劃公開征集意見,意在聽取民意、吸納民智,恩寧路居民集體為保護級別“抗爭”,無疑應視為一個積極的舉動,理當得到尊重,避免歷史文化建筑被毀的悲劇在恩寧路重演。
廣州多年前就提出“城市以文化論輸贏”的城市建設定位。新市長陳建華上任當日就坦言要“做一個挖掘、保護、繼承、弘揚廣州歷史文化的守望者、建設者、維護者”,難能可貴。珍惜和保護記載城市歷史的一磚一瓦本不應是政府與民眾之間需要討論的話題,但城市建設呈現的幾近唯利是圖的現實,卻使這個問題變成必須“討論”。尤其是,在承載廣州歷史文化保護重大使命的規劃定奪中,政府不能一意孤行,必須充分尊重民意,因為民眾才是城市的主人。
編輯:fengxiaolin
相關閱讀
四川遂寧組織研究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方案
4月24日,縣委書記林建國組織召開專題會議,就普安大道二期、文星大道等城市景觀工程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專題研究。林建國強調,要充分考慮城市體量,要注重景觀工程的質量和水平,完善細節設計,抓住節點設計,突出特色設計,融入文化元素,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詳細】
“中歐歷史城市保護與景觀規劃”交流會將舉行
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共同舉辦的“中歐歷史城市保護與景觀規劃”學術交流會議將于1月13日15時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1會議室舉行。【詳細】
評論:古城保護不該“拆舊仿古”(圖)
“此前(的文物)都拆完了,拆完后又開始做假的了。”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憂慮地表示,不少城市為了GDP的緣故,在過去一段時間里將一些歷史古跡破壞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