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再現“大躍進”
借著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政策東風,新年伊始,各地修建和復建歷史文化名街的熱潮急速涌動。歷史文化街區在城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恢復人們對城市傳統文化的記憶十分重要。但有關專家提醒說,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應盡量以修繕為主,就像還能保留下來的牙齒一樣,可以修補就不要將它拔掉,哪怕再鑲一顆金牙,也無法達到原來的效果。
各地搶灘“文化街”
近日,北京將按照歷史原貌復建隆福寺的消息引發熱議。按照北京東城區的最新規劃,隆福寺地區進行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打造隆福傳統文化街。重建后的隆福傳統文化街將包含藝術品交易中心、演藝中心、非物質文化展示中心、群眾休閑娛樂中心、現代商業文化中心等區域。
1月5日,民革沈陽市委在沈陽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建設沈陽仿古文化街的建議。民革沈陽市委分析認為,目前在沈陽市、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地區,沒有一條集旅游、休閑和游藝等功能為一體的古街或仿古街。如果以沈陽故宮和張氏帥府為依托,打造一條文化旅游休閑仿古街,可以在兩者之間形成溝通的紐帶,整合分散的旅游資源,進一步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
山東德州作為漢代儒學家董仲舒讀書研學之地,在復建董子讀書臺并以此為核心規劃建成占地近千畝的綜合仿古園林景區董子園風景區后,占地100畝的董子文化街成為 “齊魯文化新地標”。目前,董子文化街二期規劃占地約50畝,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全部完成,正在進行內外裝修,累計完成投資2億元。
不久前結束的濟南市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座談會披露,齊魯七賢文化城是山東省推出的“一山一水一圣人”黃金旅游線路的必經之地,目前正在修建旅游配套設施。在英雄山文化市場東西至馬鞍山的道路兩側,東街將打造成齊國文化街,宣傳齊國的富國強兵和孫子兵法等;西街打造成魯國文化街,宣傳魯國文化和孔子的禮儀、孝道思想。
去年12月18日,長沙市委通過了《長沙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國際文化名城建設的意見》。會上提出,要在整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基礎上,在全球打響“中國漢文化在長沙”品牌,建設系列文化載體,申報2至3個國家級5A級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將策劃組織一系列“漢文化”主題文化活動,精心規劃建設馬王堆漢文化園、定王臺楚漢文化街區、長沙漢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標志性歷史文化景觀群。經長沙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長沙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2012年增加到1億元。
在天津市,為了保護該市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大道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提升整體環境品質,逐步完善城市功能,規劃部門目前已經編制完成了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海河、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廂、勸業場、中心花園、承德道、鞍山道等13處本市重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并向社會公示。
北京市規劃委于去年年底發布的《北京“十二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提出了諸多名城保護計劃:北京傳統商區大柵欄的商業“鼻祖”勸業場、寶恒祥金店、寶立新興等建筑,將原址修繕并恢復原貌。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還介紹,目前大柵欄C地塊核心文保區域保護修繕已經設計完成,進入審批階段。
在打造歷史文化名街的無窮誘惑之下,在承擔著城市形象和城市發展標志的重任時,這種動輒投資幾億、幾百億元的歷史文化街建設熱潮,是否注入了“超經濟”的驅動力,存在著社會效益以外的考慮和動機?
應重保護而非修建
“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將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這意味著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要從目前的2.75%逐步上升至5%左右,即文化產業增加值將從現在的約1.1萬億元增加至約4.3萬億元,年均增速要達到15%(名義增長率),遠超過GDP的增長。
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于年初透露,全國目前已有歷史文化名城117座,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個。今后國家每年安排2億元左右的財政專項資金,用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據中國城市規劃院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王景慧介紹,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保護與整治,要特別關注方法和政策問題。不少歷史文化街區本來有很好的基礎條件,只是由于整治實施的方法不當,丟掉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喪失了它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整治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明確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目標是什么。
“概括地說,歷史文化街區的整治實施應該做到保存遺產、傳承文化、改善環境、造福居民。現在,各地在歷史文化街區整治實踐中既積累了經驗,也存在諸多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不重視保留真實的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將其大量拆除后重建,破壞了街區的歷史真實性,這也就喪失了它的文化遺產價值,導致有重要價值的歷史街區淪為一條嶄新的仿古街。
編輯:fengxia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