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綠化需要工程帶動,大工程才能帶動大發展。30年間,我市相繼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通道綠化、村莊綠化等工程,使鄉村青山層林盡染,處處綠樹成陰。
●退耕還林
春暖花開時,洛欒快速通道沿線的嵩縣呂嶺村定能吸引你的目光:滿眼的新綠覆蓋綿延起伏的山嶺,成片的沙蘭楊,濃郁的翠柏,以李、杏、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個變化得益于我市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
2000年起,我市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通過多種方式共造林185.4萬畝,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有效帶動了林業生態建設。
新安縣五頭鎮馬頭村的村民王建先,這幾年腰包越來越鼓。2002年以來,他抓住退耕還林的時機,高標準建成了27畝以日本大櫻桃為主的經濟林基地,僅櫻桃一項年收入就達30萬元。
●天保工程
2001年,我市又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市85%的區域納入了天然林保護工程范圍。
過去,嵩縣的國有林場和山區林農“靠山吃山”,年采伐林木近5萬立方米。2001年3月,隨著天保工程的全面實施,相關政策的宣傳到位,廣大林場職工、林區群眾紛紛放下砍刀、斧頭,拿起鐵锨、镢頭,從砍樹人轉變為護林員。該縣車村鎮紙房村的天保工程兼職護林員楊運奇,與同事拿出護林員補助款1500元,在村內修建了兩塊天保工程宣傳牌,印刷宣傳材料3000份。他還自費購買望遠鏡,在山頭建起簡易瞭望臺,隨時進行防火瞭望。
由于植被恢復、生態環境改善,林區群眾利用資源和景觀優勢,積極發展以生態旅游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通過興辦農家賓館、飯店等,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林下資源開發、養殖業等也得到較快發展。
●村莊、通道綠化
沿著洛欒快速通道一路向南,途經嵩縣、欒川時,沿線那些綠樹環繞、整潔有序、恬靜祥和的村莊總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缺林少綠、臟亂差的景象。2002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的村莊綠化工程,截至2010年,全市近3000個村莊林木覆蓋率達到42%。
從2001年開始,我市還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通道綠化,基本實現了全市所有國道、省道每側栽4行至6行樹,縣鄉公路每側栽兩行樹,鄉村公路每側栽一行樹。
城市及周邊:綠起來,美起來
我市依靠城市森林公園和城郊森林建設,著力推進“身邊增綠”。
●城市森林公園建設
從2001年起,我市加快建設城市森林公園的步伐,以一年建設一個森林公園的氣魄,在城市周邊建設森林公園。
短短幾年時間,昔日裸露的黃土荒丘長滿郁郁蔥蔥的林木,為市區添置了“綠肺”和“制氧機”。如今,去周山森林公園賞花,上龍門西山森林公園嘗果,進小浪底森林公園戲水,到上清宮森林公園踏青,已成為市民休閑生活的一部分。僅周山森林公園就年吸引游客30萬人次。
●城郊森林建設
2008年起,我市全方位推進城郊森林建設:在城市周邊,以二廣高速公路和西南環繞城高速公路為軸線實施環城綠化工程;在高速公路兩側建設了60米寬、綠化總面積5940畝的環城生態防護林帶;在生態防護林帶外側,建成了萬畝苗木花卉林果產業帶;高速公路沿線視野范圍內的2萬余畝荒山荒坡,也得到全面綠化。
在一座座黃土遍布、塵土飛揚的荒山荒坡上,實施了一個個樹木成行、蒼翠連天的城郊森林工程,如今已經基本形成了森林圍城的綠化格局。全市新增城郊森林面積7萬余畝,總面積達到12萬多畝。
綠色產業:林興民富
造林綠化,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近年來,我市將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提高了群眾造綠的積極性。
●核桃產業
這些年,我市通過一系列補助和政策、技術支持,大力發展核桃產業,使其成為山區農民的“搖錢樹”。
2002年,嵩縣閆莊鎮閆莊村的蘇老漢在承包的2畝多荒地種上核桃樹。去年,該村種植的核桃樹進入盛果期,一畝地可產250公斤干核桃。嵩縣飯坡鄉沙坡村屬于瘠薄坡地,該村農民老趙租用了別人的幾畝地種植核桃,他和妻子還為核桃種植大戶打工掙勞務費,自家的核桃樹下還種植花生、紅薯等低矮經濟作物,僅這兩項的年收入就有7000多元。
截至目前,我市核桃種植總面積達到45萬畝。
●花卉苗木
除了種植核桃,我市還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
沿連霍高速公路駛入偃師界,綿延20多公里的邙嶺上,一棵棵黃楊郁郁蔥蔥,望不到邊。在偃師市邙嶺鄉,1/3的農民都靠種植黃楊賺錢。該鄉栽植的近2萬畝黃楊中,有近一半是通過土地流轉交由大戶種植的,農民獲取土地的租金和返聘到基地的務工費,年凈收益在4000元至5000元。
2007年起,我市利用3年時間,發展了1.5萬多畝的環市區花卉苗木產業帶。去年,我市進一步加大花卉苗木發展力度,并在發展任務中加入了“林果”一項,種植范圍擴大到12個縣(市)區。目前,全市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18萬畝。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