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或少數幾個植物品種大量應用在我國很多城市都屢見不鮮。無錫的香樟正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該市綠化喬木層僅香樟一種應用頻率就大于80%,如此高頻度的應用使得其他百余種植物品種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啟翔在一次報告會上曾列舉過這樣的調查數據:3至4種樹木已成為我國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華南及西南地區數百個城市的骨干樹種,城市逐漸喪失植物景觀特色;5種常見的草花占據我國一二年生草花用花總量的近25%,從哈爾濱一直應用到海南島,而且主要草花種類90%是國外的種類;在我國,僅2個紅葉石楠品種應用就達到數億株。他認為,長此以往,中國將走入植物資源豐富、城市綠化面貌單一的“怪圈”。
應用的品種過于集中,導致城市景觀過于單一,難以體現城市美感,這是大多數人都能認識到的,然而,還有更深層次的:綠化樹種“一枝獨秀”有可能引發城市的生態危機,這更需要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
首先是大面積的病蟲害暴發。上世紀哈爾濱市大面積種植糖槭樹,遭遇了光肩星天牛蟲的暴發,樹木大面積死亡。事隔10年后,哈爾濱市正值壯年的楊樹再遭毀滅性蟲害,而林業專家調查結論是,綠化品種單一是病蟲害頻發的主因。同樹種集中種植、樹種單一,給害蟲提供了良好的食物鏈及生存環境,一旦暴發蟲害,就是毀滅性的。
其次,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降低,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以無錫為例,雖然該市尚未爆發大面積病蟲害,但2008年雪災時香樟樹大面積被壓毀,造成了很大損失,對后期綠地保護也帶來了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改善這一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發應用鄉土樹種,注重不同品種間的搭配。我國是很多觀賞植物的世界分布中心,原產的觀賞植物有7930多種。我國被子植物總數為世界第三,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然而,我國豐富的鄉土植物資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很多鄉土品種都藏于深山老林中,一些觀賞性好、適應性強甚至遭到破壞而處于瀕危滅絕狀態。
事實上,在城市建設中,多品種構成的植物群落才具有除污、降噪、凈化空氣等綜合功能。品種豐富才能有利于構建適于當地氣候條件的穩定植物群落,降低城市綠地養護成本。
城市綠化固然需要確立骨干品種,以體現城市的景觀特色,然而卻不能將這些品種用“過頭”,過猶不及,一些苗圃生產者和城市綠化部門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并付諸于實際行動,才有可能讓更多的鄉土品種從鄉間走到城市綠化應用中來,才不會出現一個或幾個品種應用過多的尷尬局面。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