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湖湘文化和園林
1.因地制宜
我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因地制宜,一方面講的是景觀創造要考慮基址現狀,另一方面講的是景點布置要服從整體需要,分主配關系。結合場地現狀特點造景可能為廣大設計師所重視,而根據項目性質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布置景點卻常常被大家忽略。⑼比如在中華世紀壇綠地的設計上,最初的方案有許多復雜的景觀元素,如噴泉、小品、雕塑,但是最后都減掉了,設計上只用簡單的圓形線和波浪曲線來與世紀壇的建筑形體來呼應,綠地中大面積以綠化為主,用植物來烘托景觀的主體——中華世紀壇。再比如在北京東便門明城墻遺址公園的設計上。最初也想在公園中安排許多復雜的景觀元素,甚至有“玻璃城墻”、“激光城墻”的設想。但是考慮到公園的性質是遺址公園,是以保護城墻為出發點,以展示古城墻的真實面貌為目的,應該把北京僅存的明代城墻遺址作為景觀主體。因此公園最終方案從園路的線形、植物的配置以及景點布局都緊緊圍繞明城墻展開,給城墻提供一個最自然的環境氛圍。在林蔭樹木的掩映下,游人可以細細品味明城墻所擁有的歷史與滄桑;同時,簡潔的設計布局使公園能很好地溶人到城市景觀中,使其成為反映老北京歷史變遷,展現古都風貌的重要文化景點。現在有一些設計師往往忽略了因地制宜的設計要領,把有的小區綠地建得像城市廣場;有的綠地號稱“花園廣場”,卻全是硬質鋪裝;有的街道變成了造景手法的展覽路,全然不考慮市民的活動需求、城市的生態需求以及周邊的環境氛圍。我想,設計者應該真正理解“因地制宜”設計理念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因地制宜的設計才是最親切的,也更有生命力。⑩
2.庭園理水
中國園林講究“無水不成園”。⑾無論北方皇家園林還是江南私家園林都對水這種自然元素備加喜愛。“一池三山”、“水狹必間其隔”等等都是有關水景的重要理論。在岳麓書院的環境布局中,水體布局顯示了傳統園林中水面開合有序、大小曲折變化的特點。水中有橋,緊密結合植物微地形,豐富了園林的空間層次。在水體景觀的形態上講究動靜變化,運用大小對比和溪流,橋欄外側刻有梅、蘭、竹、菊“四君子”,讓湖湘文化隨處可見。
3.步移景異
區區幾百平米,何以小見大,向人們更好地展示景觀,是作為園林設計者設計上首要考慮的問題。岳麓書院采用了步移景異的設計理念。將幾個焦點景點作為道路變化的對景,道路線性的曲折變化則緊密結合這些對景景觀展開。這樣的處理手法一方面豐富了空間的層次變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證了景深。
4.植物配置
中國古典園林的植物配置之精巧在于她遵循畫理詩情,還常常賦花木以人性,這也是中國園林的重要特點之一。許多植物的品格象征:如牡丹的豪放富貴、蓮花的吉祥如意、梅花的堅強高潔等等,還有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所以,現代園林的植物配置,在滿足生態功能的前提下,多賦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們更樂于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熱愛自然;也能讓我們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園林是人與自然的結晶。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時代的要求;能與自然更好地交流,是現代人的渴望。“一種風景就是一種心情”⑿,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認為最美最美的景致。我想我們的園林作品應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韻,能與人們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產生共鳴,陶冶情操。中華民族有落葉歸根,尊重祖先的習慣,注重文化上的繼承和文脈上的延續。⒀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是一種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我想這也是岳麓書院帶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補記:
岳麓書院景觀設計的最初是表現在現實生活空間中的,是為了給上山求學的學子一個干凈純粹的文化生活的現實物質環境。岳麓書院被稱為千年學府,可以說它與湖湘文化幾乎是同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湖湘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演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而它成為湖湘文化的象征。即便是在千年以后的今天它作湖南大學的前身,除了本身的優美景色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其歷史文化的教育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的眼界的開闊,人類對自然和美的理解也不斷加深,因而對美好生存環境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園林作為一種創造人類優美環境的綜合藝術,其目的就是向人們提供親臨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圍。岳麓書院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一朵奇葩,對世界造園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岳麓書院的許多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如果我們加以認真分析研究,并從新的視角去理解應用,肯定會發現經典的為自己所用的亮點,而不僅僅只看到表面的文字卻無法感受它的人文氣息。
[參考文獻]:
⑴:計成.園冶·園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⑵: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⑶: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先進[M].北京:中華書局,1983.
⑷: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⑸:馮采芹.綠化環境效應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2.
⑹,⒀:文匯報2005年5月11日版次:2
⑺:費爾巴哈.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⑻:中國優秀園林設計集(一)[M].番禺:廣東科技出版社,1989.
⑼:沈括.夢溪筆談:卷2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⑽: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