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從事農技研究開發(fā)達三十個年頭,舉家南遷海南二十年的“農癡”——陳新走的是一條不尋常的創(chuàng)業(yè)路:研制肥料、培育苗圃……在科研的道路上,他孤軍奮戰(zhàn),飽嘗艱辛。在陳新位于三亞鳳凰鎮(zhèn)的苗圃場里,筆者采訪了他。
從小對樹木情有獨鐘
陳新出生在福建省仙游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小就對樹木情有獨鐘,不但在吃飯時想著樹木的生長習性,就連在睡覺時也思考著樹木的各種形狀、果樹的栽培,指望日后做一個出色的技術型農民。
年輕時在福建創(chuàng)辦農場和苗圃場,培育過龍眼苗柑桔苗。1988年,為了把事業(yè)擴大,陳新攜四家眷50人遷徙海南,在東方市開墾十幾萬畝的荒山坡地種果樹,培育各種苗木。先后與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熱帶作物研究院合作育苗。
他說,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夢想:要改變中國貧瘠的土地,讓沙漠重新披上綠衣裳。為了這個夢想,他一直不停地努力著。如今,他已成立了三亞苗圃場、儋州市北岸農業(yè)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西北育苗基地、東北鹽堿地育苗基地,夢想也正在一步一步得到實現(xiàn)。
家庭劇變癡心不改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98年,由于家族內訌,陳新的事業(yè)開始走下坡路。1999年,他經營數(shù)十年的企業(yè)破產倒閉了。2000年,他的5個親人相繼逝世,其中包括他的愛人,一時間他成了一個孤家寡人。
面對家庭的劇變,陳新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收拾心情,潛心研究化肥技術和苗木種植技術。2009年,陳新來到了儋州,繼續(xù)他的科研之路。從生產肥料到育苗種樹,每一鏟土無不親自動手,風雨烈日,年復一年。餓食飽作通宵達旦乃家常便飯。
功夫不負有心人,數(shù)年來,經他研究發(fā)現(xiàn),用農家肥和化肥混合施肥,有時候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物會生長得特別迅速。于是,他反復調配、試驗兩種肥料混合的比例,試驗于不同的作物,經過無數(shù)次失敗后,調配出了5種可用的肥料。這5種肥料中一種是氣體狀態(tài)的,另外四種是固體狀態(tài)的。
在交談中,陳新告訴筆者,他發(fā)明的肥料,能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能使各類植物在3個月內長出萬條根,且根部粗壯,可延緩老化,從而達到像榕樹那樣易生易長。對于一年正常抽4次梢的各類樹苗,用了他的配方后,能改變生長基因,變?yōu)橐荒瓿?4梢。特別是他培育的樹苗不但能耐高溫,還能抗旱抗風。比如,需百年生長方可成材的沉香、花梨木只需5至10年;橡膠樹一般7年左右才可割膠,用他的技術只需3年;橄欖樹一般5年才結果,用他的技術也只需1年。
事業(yè)初成夢想將圓
陳新癡迷植物根系改造數(shù)十年的事跡經省內多家媒體報道后,儋州市委市政府對這項成果如獲至寶,曾數(shù)次派員到三亞考察,最終決定引進該項目,為改善儋州北岸地區(qū)多山石、土壤少,常年干旱,植物難生長的局面。引進該項目后,儋州市委高度重視,親自牽頭協(xié)調基地用地、資金落實等問題。東北、西北等地農業(yè)開發(fā)的老總也紛紛慕名而來,邀他一同創(chuàng)業(yè)。
日前來到陳新在儋州的新苗圃基地,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些苗木都長得郁郁蔥蔥。
陳新介紹,目前,苗圃培育了1500株花梨木苗、200株沉香苗、1500多株橄欖、1000余棵火龍果、1500多株葡萄苗以及500多株橡膠苗等,可供200畝以上的基地大面積栽種。種植一年半的石榴單棵已結果800個,最重單果達1.8斤,最小0.4斤。石榴全年不斷開花結果,預計單棵將年產2000斤。
種植一年半的橄欖已開花,突破了“桃三(年)李四(年)橄欖七(年)”傳統(tǒng)開花結果規(guī)律。東北抗癌藥樹紅豆杉和羅漢松已在他的基地里培育成功,海南的花梨、橄欖,在山東東營市耿井和青海西寧晉家灣培育成功,陳新的夢就要圓了。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