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條綠色“環城生態廊道”終于“畫圓”:975公頃三環線綠化帶全線貫通。昨日,記者隨副市長胡立山現場察看,感受到江城酷暑下的濃濃綠意。
三環線又稱中環線,全長88公里,綠化帶兩側寬度約30-50米。已建成綠帶975.6公頃,為武漢最長的綠色環線,面積相當于21個解放公園的綠量。
綠化帶中形成了17個立交節點,分濱水景觀(如江城大道立交)、田園景觀(如盤龍立交)、城市景觀(如流芳立交)三類立交綠化。作為城市立交景觀,在考慮立交高低層次、車流走向、匝道車流會車安全視距、行車時速等對景觀環境的要求下,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布景方式。
三環線綠化工程經過江岸、江漢、硚口、青山、洪山等8個城區和武漢東湖高新區等3個功能區,涉及城建、規劃、城管、水務、園林局等多個部門。建成之后,三環線綠化苗木成活率較高,高標準達到驗收標準。在樹木的搭配上,堅持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開花植物與無花植物錯落有致、搭配合理,實現了四季有花、四季常綠、四季繽紛的要求,全線形成點上綠化成景、線上綠化成蔭、面上綠化成林、環上綠化成帶的景觀效果。
因地制宜 自成景觀
按適地適樹原則,三環線綠化帶已種植各類喬木5萬余株,全部是樟樹、欒樹、銀杏、楓楊、無患子等鄉土樹種。三環線江岸段夢湖香郡附近綠化帶,每隔幾十米就種上欒樹、楓香、柚子等大樹,這些大樹的胸徑均在30厘米以上。幾乎每個區負責的綠化帶,都配置了數十種植物,不僅充分體現了生物的多樣性,在不同季節,還可觀賞不同的美景。在三環線洪山段青化立交附近低洼處,栽種133株耐水耐濕的南酸棗樹。這種落葉喬木結的果實有點像棗子,可以吃,但比較酸。園林專家稱,這是這種樹種首次用于我市道路綠化。
一些路段巧借地勢布景。東湖開發區內的二妃山是明景陵王朱孟炤夫妻墓,在三環線修建時因怕山體滑坡,已用水泥封固。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二妃山水泥表面的山體上已縱橫交錯地搭起了2萬多“大竹床”。竹床給植物們安了涼快的“家”,不少綠色植物已爬上了半山腰。
市園林局透露,下一步,各區、各責任單位對個別未實施綠化的路段進行重點督辦,并將采取“加厚”背景林帶、豐富前景花卉植物、不斷提升立交節點綠化等舉措,進一步打造三環線綠廊景觀。同時,為保證建設效果,出臺了三環線養護巡查辦法,將其與三環線績效考核指標相掛鉤,通過定期巡查,督促各區形成長效養護管理機制,提升養護質量,達到精細化管理要求。
綠色項鏈變“城市花環”
在三環線疾馳,一片片花帶不時映入眼前,仿佛置身歐洲園林城市。昨日,市園林綠化處透露,三環線全線鋪綠后,將進一步提檔升級,增強花卉景觀。
市園林局綠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三環線綠化在規劃之初,只是以增加綠量為原則,在花卉布景上沒有過多要求。今年1月全市綠化工作會議召開,我市對綠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四季有花、四季有綠、季相鮮明、色相燦爛”,三環線的綠化工作也相應作了調整,更強調花的美感。
目前,三環綠化帶基本建成,所建綠化帶中均以色彩鮮明的花朵點綴其間。春季海棠、杜鵑、玉蘭、櫻花、桃花競相爭艷;夏季主打紫薇、金雞菊、月見草、美女櫻;秋季則是各種色彩的菊花。目前形成預期景觀效果的有漢陽上太子溪段、東湖道達爾加油站斜對面、江岸區三金潭調氣站段、洪山野芷湖立交段。三環線由綠色項鏈升級為城市花環,每一色系的花獨成一片,不同花種相互連接,形成強大視覺沖擊力。
“武漢綠化經歷了見縫插綠到規劃見綠的轉變。”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院相關負責人分析,城市綠化對市民來說是種綠色福利,最先只是追求綠化量,如今更注重整體景觀效果,對市民生活的引領,花卉的運用會更充分,城市的色彩也更鮮明。廣州稱為花城,就是較早注意到這點。“綠化的觀念在改變,三環線綠化帶也將更美。綠化帶建成后,會進一步豐富花卉景觀。”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