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五大古典園林展示(2):青浦曲水園
2003年,留美青年建筑設計師馬清運應邀來到青浦,決心破解這個“兩難”問題。馬清運認識到,曲水園的“兩難”,實際是反映了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生活中“公園”兩種理念的沖突。中國古典園林反映了中國仕大夫的世界觀,注重與自然的交流,挖掘心靈世界的萬象,內部精彩無限,對外則是—圈圍墻十分封閉。公園是公共空間,是密集的居住狀態形成的社會交往場所,是現代都市文明最根本的元素。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那些仍保留十分明顯傳統居住狀態及空間格局的城市,何以保持原生狀態,能否激發都市文明的能量,是新一代建筑師不可回避的論題。
馬清運通過“邊界公園”的設計,將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及其所攜帶的公共活動引入傳統的園林空間,正確解決公園的“園”和園林的“園”之間的辨證關系。在改造設計中,把整個活動場地從南向北分成四條,在概念上賦予每個場地不同的職能。最北邊是曲水園的南邊沿,由實墻及步廊組成。第二條是水渠,由水道及兩岸形成。第三條為廣場,由廣場地面及不同的踏步、坡道組成。第四條屬于公園路的路旁景觀,由原有的行道樹及入行道組成。其中,第一條的職責是結束古典園林的處理手段,并預備向現代公共空間轉化的各種可能,處理手法上沿用了古典手段,采用了柱廊同景,窗墻的組合使廊與墻關系不斷變化。在平面上廊時而在墻的北側,朝曲水園開放,時而在墻南側朝公園路開放。時而柱廊與實墻合而為一,時而又一分為二,合時有借景花窗,分時有天井小品。第二條水道體現了城隍廟和曲水園的關系,通過水道分割,既保留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又將城區公園路的公共活動與曲水園的靜謐微妙相連,真是步移景變。
與傳統對話,強調創新,不造“假古董”,馬清運認為,新的就是新的,不要“裝古”。為此,他在設計上有意識引進一些現代元素,暗示“此岸為新岸”的事實。公共廣場通向曲水園的三座橋,橋的扶手沒有采取古典的木格護欄做法,而是輕盈的鋼結構,無支架的純玻璃扶手護欄,使橋具有強烈的漂浮效果。但為了提示人們橋的另一端是古典氛圍,鋪地則采用純粹古典園林鋪地方式。新形成的景墻步廊,與原來的景廊體系連接出,轉角設置了一個角廳,處理手法完全現代,用厚實的混凝土板折疊而成,但古典造型的邏輯猶在。曲水園“邊界公園”的設計實踐,創造性地把封閉傳統的園林引向了開放的城鎮現代生活空間,這一探索得到了有關專家的首肯。
曲水園園內景觀
一進曲水園,仰見儀門古典磚雕,儀門正面上鐫“古邑靈跡”,背面雕著“一文園址”。院內梅樹古松,讓人心醉神迷。進內是九曲長廊回環,廓外百花爭艷,宜于閑步神思。
跨入儀門,便被一襲迎風而來的桂香所陶醉,身不由己地循著花香,來到了“凝和堂”。凝和堂為全園主景,宏麗軒敞,堂前有小院,筑粉墻,設花壇,載植女貞、金桂、白玉蘭、白皮松等樹木。堂皆涂以紫紅色,端莊凝重,堂中匾額初為清代李鴻章所書,堂之東西兩壁懸有五尺長大幅字畫四條。從凝和堂東側廳出芭蕉院門,右邊即花神堂,舊名花神祠,建于光緒十年。原堂內塑有十二月令花神像。每年逢農歷二月十五百花生日,才開花以祀花神。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