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下經濟到循環經濟 北京青神園林工程公司成功探索林禽模式
前不久,北京青神園林工程公司順義苗圃基地迎來20多家媒體的記者,參觀其2008年就開始探索的林下經濟產業。據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統計,林下經濟作為北京市林業產業的一支新生力量,經過幾年的示范發展,初步形成了林菌、林草、林藥、林禽等10種模式,其中青神園林探索的林禽模式,已經實現了林下經濟向循環經濟的升級轉型,為北京市平原林生態建設趟出了了一條特色之路。
相得益彰的林禽模式“雞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雞。雞是除草雞,草是雞口糧。循環利用好,生態又環保。”這是原中國農科院常務副院長劉志誠參觀完青神園林的林下經濟后欣然作的打油詩。青神園林總經理石春鴻介紹,公司2008年就開始探索林禽模式,從雞種的選擇、養殖密度的確立、輪牧周期等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林下養殖的科學之路。林下養雞,畜禽的糞便與畜禽飼養剩余草渣與樹葉混合,快速分解,能及時補充土壤養分,利于樹木生長,也有助于改善畜禽生長的生態環境。樹木給畜禽遮陰,畜禽給樹木提供生長所需的水肥。自林下養雞后,圃地管理上已完全不再用肥用藥,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節約120多萬元的生產成本,而且養過兩年雞的土地上種植玉米增產效果顯著。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曾對圃地的土樣做過檢測,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林下養雞在土壤改良方面的效果。
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林下空間發展養殖業,不僅解決了養殖與種植業爭地的矛盾,而且庭院養殖轉移到林下后,減少了畜禽糞便對村莊的污染,為公共衛生建起一道有效的防護屏障,同時也克服了庭院對養殖規模擴大的限制,可以進一步發揮規模效應,是新形式下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也有利于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為平原造林探路針對PM2.5治理,北京自今年開始啟動了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加上這些年的郊野公園環建設,建設階段每畝平均3萬元的成本,加上后期的養護費用和對農民征地的補貼,對政府財政來講是一個不小的壓力。平原造林不同于城市綠地,大部分地段不會采用花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大樹種上后林木郁閉前怎么辦?如何讓這些林地實現產值最大化,讓失地的農民從中獲得更多的效益?
石春鴻是個善于用腦子的人,他探索的林禽模式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青神園林現有的喬木苗圃與平原林大體類似,銀杏、國槐、欒樹、白蠟、楊樹等喬木構成圃地的骨架,1000來畝的圃地上有近3萬只雞進行輪牧。雞蛋和雞肉是林副產品,營養價值高,純綠色的有機食品符合人們追求綠色食品的需要,未來主攻的就是高端消費市場。養過兩年雞的地塊土壤肥力大增,可套種農作物做雞飼料,也可套種玉簪、太平花、沙地柏等花灌木。“北京的平原林如果也能這樣讓自然做功,實現林地生產的自我循環,不僅有助于林地的可持續發展,在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增加農民收入方面也可有所作為。”
對林禽模式的探索讓石春鴻嘗到了循環經濟的甜頭,如今他又開始進一步探索林、禽、藥草相結合的做法。“雞吃中草藥,人吃了這樣的雞或雞蛋,是不是能預防疾病或者增強體質呢?”順著這樣的思路,石春鴻在圃地內開始試著套種決明子、蒲公英、藥菊等中草藥。青神園林的苗圃正逐步轉變為一個生機盎然的生態園,樹木花草、林中雞以及土地在這個遠離了農藥和化肥的環境中更顯生機。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