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利用水葫蘆將受污染的“肥胖”湖泊變為“草型清水湖”
昨天,武漢水環境環保事業促進會正式成立,這是我市首個為湖泊治理無償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的民間組織。未來5年,該組織將參與中心城區5個以上湖泊治理,將受污染的“肥胖”湖泊變為“草型清水湖”。
據介紹,該民間組織前身是成立于2007年1月18日的“武漢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會”。近三年來,開展鳳眼蓮(水葫蘆)治理湖泊污染試驗,探索武漢湖泊治污新途徑,成為該組織的主要目標,并先后參與小墨水湖、菱角湖、小南湖等湖泊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效果。
武漢水環境環保事業促進會會長程康彥說,今后五年,將堅持變富營養污染為都市農業資源的途徑,為我市治理湖泊污染無償地提供技術咨詢服務,用科學治污的實際行動,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并爭取參與5個以上湖泊的治理,在小墨水湖實施“生物深度修復”,使之成為草型清水湖;爭取在徹底截污和不清淤的條件下,用10年左右時間,把全市污染嚴重程度僅次于龍陽湖的小南湖,治理成草型清水湖;同時,把污染變成飼料、有機肥、綠色食品、游覽觀光精致。
據悉,我市中心城區40個湖泊中,有近一半的富營養化嚴重,并逐漸喪失水生態功能,淪為黑臭劣五類水體。相關部門每年投入數十億進行湖泊環境治理,包括截污、清淤、水生態修復、播撒微生物等各種治污方式,利用鳳眼蓮治理湖泊成為投資省、效率高、效果好的湖泊治理新途徑。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武漢黃鶴樓景區周邊立體整治見成效
2018年5月4日,再登黃鶴樓,蛇山風景如畫。【詳細】
武漢將建一批復合型郊野公園
近日,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武漢將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以農業體驗、垂釣等生態觀光休閑等為主題的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旅游向多業態、高品質轉型。【詳細】
武漢東湖將建植物園湖底通道(圖)
植物園通道起于現魯磨路上風箏山以北處,下穿東湖隧道后在植物園和湖岸鷹咀之間入湖,止于三環線花城立交,全長約4.34公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