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打著生態文明旗幟反生態文明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大任務。
太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尚義說,十八大首次用專門篇幅論述生態文明建設,將其提升到國策地位。生態文明建設在山西有特殊的意義,作為煤炭大省,山西一直面臨著環境污染和生態修復的困擾。為此,太原師范學院專門設立了“學術解讀生態文明建設”課題組,嘗試從土地利用、水環境修復、生態補償、國土開發、循環經濟、生態倫理等側面,學術解讀山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
王尚義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無一不與流域密切關聯。流域是一個以河流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復合系統,是地球系統最基本的組織單元。如果沒有流域肥沃的土壤、有利的地形和便利的水源,人類的農業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了流域健康、良性循環的生態功能和資源支撐,工業文明也不可能實現高速的發展。因此,生態文明依賴于健康流域,沒有健康的流域支撐,生態文明只能成為空想。
王尚義介紹,水資源是流域的第一資源,國際上通行的水資源的利用率標準為35%-40%,現在黃河利用率達80%,海河達90%,山西的汾河利用率達到51%。過度利用水資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2010年舟曲泥石流就是過分開采、利用流域資源造成的。
建設生態文明要順應自然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莫多聞認為,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文明進步都是逆生態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對生態的破壞。原始文明階段,表現在對動植物的破壞上;農業文明階段,“刀耕火種”本身就破壞植被,造成土地鹽堿化、洪澇災害頻發;到了工業文明階段,環境資源被大量消耗,造成土地污染、動植物污染、自然景觀的破壞。人類文明上了很大臺階,對于自然的破壞也逐步加劇,未來可以預見的情況也一樣。
莫多聞說,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大,對生態的破壞也越大。近幾十年來,礦產資源被過度開發,有的資源其實只能延續百十年,現在仍在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由此帶來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發,越來越嚴重。人類追求經濟效益,必然導致文明進步,文明進步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這些都是以犧牲生態文明為代價的。當前高速發展的現實使得建設生態文明刻不容緩。
原中宣部理論局局長賈春峰也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全人類發展的重大課題,關系到子孫后代,具有長久的歷史意義。建設生態文明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研究生態文明就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歷史上人類砍伐森林,造成植被破壞、大氣污染,人不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恩格斯在晚年說,人類的行為在不經意間傷害了自然,自然又反過來懲罰人類,人類勞動與自然界結合起來才能創造財富。因此,恩格斯說:“人類要認識到自身與自然界一致。”
不要打著生態文明的旗幟反生態文明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李秀彬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以前一直提倡的是人征服自然,像“人定勝天”的口號就非常有代表性。人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自信心盲目擴大,導致了一些自然災難,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
李秀彬說,建設生態文明,人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生態文明的三個優先:節約為先,保護為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留給自然生態一點空間,讓它自然修復。他進一步解釋道,大自然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中避免過度干預。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工程,利用人為手段過度干預自然,比如為了保持水土而建造梯田,過度建造梯田也會給當地生態帶來副作用。南方一些地區大面積種植桉樹,桉樹對土壤的水分需求極大,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時間長了造成土地表面板結,還會出現土地沙化現象。延安地區是能源基地,城市化程度非常快,一些林業工程造成了生態破壞,很多山造得看起來非常整齊,實際上干擾了自然狀況。事實上,很多部門做生態工程并不懂生態工程,但是做這項工程不會犯錯誤,種樹、退耕在老百姓眼里總是好的,作為政績工程也很容易,導致一些地方政府有很大的積極性。
李秀彬認為,人地關系還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要尊重人的多樣性生存方式,生態建設中的很多工程,名義上以自愿為主,實際推行的時候往往是強迫性的。三江源保護工程,投資了75億元,移民4萬多牧民,致使很多當地老百姓背井離鄉;由于舟曲地區發生了泥石流,陜西陜南地區也面臨這種危險,于是,前年陜西提出陜南大遷移,相當于遷移3個三峽移民的數量。對于一些人來說,做的領域是自己不懂的事情,單靠一個好的想法、初衷就付諸實施了,沒有進行深入研究。所以,不少人打著在生態文明的旗幟做反生態文明的事情。
編輯:qijian
相關閱讀
帶你感受大自然的極簡之美,荒蕪卻震撼心靈
作為全美西部最大的國家公園,占地340萬英畝的死亡谷很好的詮釋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極簡之美,目之所及一片荒蕪,卻震撼人心。1849年是Sutter在亞美利加河發現黃金的第二年,改變美國西部面貌的淘金熱剛剛拉開序幕,一批淘金【詳細】
遺產漫步|自然之神殿——悠仙美地
處于內華達山脈的悠仙美地(Yosemite),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它生動地展示了花崗巖基巖受冰川侵蝕的影響,有著十分獨特的地質特征。數百萬年來的重復冰川作用形成了集中的景觀,包括高聳的懸崖,穹隆,和瀑布等,冰蝕地形十分特殊,其中Yosemite山谷,有著深達914米的冰川蝕刻的巨大裂隙,和巨大的花崗巖崖壁。【詳細】
自然和文化遺產當共同保護
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明。當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惡化或消失,文明就會隨之塵封。可以說,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歷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