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山東棗莊的崛起和新生
棗莊正處于北京、上海兩大城市的中間點,以往因距離較遠、交通不便,極少能接受到京滬乃至“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圈的輻射與帶動。
可2011年京滬高鐵的開通大大拉近了沿線城市間的時空距離,不僅為這座瀕臨枯竭的資源型“煤城”帶來了轉型契機,還有望使這座運河古都重現昔日的繁華。
古都的衰落
從古至今,棗莊在內河航運與鐵路時代的興盛,依賴于豐富的煤炭資源。可到了20世紀中期以后,棗莊這座昔日繁華的運河古都開始衰落。
棗莊位于北京、上海的中間點,因傳統火車速度較慢,乘坐火車來往京滬均需十六七個小時,極為不便。棗莊以及整個魯南地區很難接受到京滬乃至“環渤海”和“長三角”經濟圈的輻射與帶動。更為棘手的是,棗莊煤炭資源瀕臨枯竭。截止到2006年,棗莊的煤炭可采量已不足6億噸,按年開采3000萬噸計算,不到20年將礦竭城衰。
在經歷過因煤而興的繁榮期后,這座運河古郡不得不面對因煤而衰的尷尬。截止到2010年,棗莊在山東GDP排名為倒數第四。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成為棗莊急需解決的難題。
不過,正如該市市委書記陳偉所說,棗莊的轉型也迎來了天時地利之便。“一個天時就是棗莊納入了國家戰略,成為東部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唯一試點城市。而地利就是棗莊進入了高鐵時代。”
2009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棗莊被列入國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市,享有著國家特殊的財稅政策支持。東部地區唯一試點城市的獲批,拉開了棗莊轉型的序幕。而2011年7月1日高鐵的開通,更是給這座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帶來了新的契機。
“煤城”的轉型
在產業轉型上,棗莊市設定了兩個路徑:一面延長煤炭產業鏈條,以煤化工提高附加值;一面以臺兒莊古城重建為突破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進而推動服務業的發展。而京滬高鐵的開通,更為這座資源型城市的產業轉型提供了助力。
高鐵開通后,棗莊當地政府曾多次前赴北京、上海招商。在招商會上,棗莊薛城區委書記岳德川就推介道,棗莊處在京滬的中間點,是山東唯一、全國少有的擁有兩座高鐵站的城市。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有利于棗莊融入京、滬兩小時經濟圈,對接京冀唐、長三角,匯聚我國兩大經濟帶的產業、人才資源。
棗莊的產業轉移并非盲目,按照當地政府的設想,棗莊堅持“承接產業轉移從優勢產業煤化工產業入手”。因為煤化工比單純煤炭開采具有更高的附加值,1塊錢的煤變成電是2元,變成甲醇是4元,變成醋酸是8元,做醋酸丁酯能變成20元錢……
目前,棗莊的煤化工園區已聚集了聯想、新奧等30家煤化工企業,總投資400多億元。市委書記陳偉指出,棗莊將重點搞好魯南煤化工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配套,借助高鐵的便利條件,吸引更多的煤化工企業和人才聚集。
棗莊,這座“煤城”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開采,瀕臨枯竭。而城市的另一大資源——自然人文景觀卻始終沒能得到充分的開發。
棗莊有著“天下第一莊”之稱的臺兒莊古城,還有著中國最大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微山湖公園,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紅色旅游、山水觀光、始祖探尋、古跡游覽、運河古跡、溫泉休閑、濕地資源,棗莊樣樣具備。
在城市轉型中,棗莊把文化、旅游以及服務業設定為新的支柱產業。棗莊市希望借助高鐵為棗莊帶來強大客流的同時,使這座運河古都重現昔日的繁華。
棗莊首先將原市旅游局和原市服務業辦公室的行政職能合并為一,成立了棗莊市旅游和服務業發展委員會。該委員會主任劉中波介紹道,近年來棗莊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定位為“以打造高鐵旅游品牌為基礎”,逐步構建高鐵旅游發展體系。這其中,投資最大的即是臺兒莊古城的全面修復。
臺兒莊古城曾被乾隆皇帝稱為“天下第一莊”,“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根據規劃,臺兒莊古城的修復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定位,讓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態、規制等歷史基因上復活起來。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總投資高達48億元。
臺兒莊古城管委會文化中心主任高啟民回憶道,市政府在2008年已經預見到高鐵的開通,勢必帶來大量游客,可前期啟動資金卻無處籌集。于是,當地5家煤礦企業每家拿出10萬噸煤變現為4億元資本金,用50萬噸煤復活了一座古城。
項目啟動以后,全國各地商家紛紛前來投資,這里的商業用地每畝從30萬元飆升至600萬元,凈資產超過150億元,一年時間漲了40倍。高鐵開通一個多月,根據棗莊有關部門對臺兒莊游客的抽樣調查顯示,15個游客中就有1個是坐高鐵來的。
截至目前,臺兒莊古城重建已完成5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累計投資達40億元,預計2013年5月全部完工。圍繞著旅游資源,棗莊又投建一大批吃、住、行、游、購、娛等各種服務設施。賓館床位從4700個飆升至2萬個,開通了多條BRT線路,實現了高鐵站到臺兒莊等主要旅游景點的無縫銜接。
新城的崛起
在復活一座千年古城的同時,棗莊還借助高鐵開通打造著一座新城。
1968年京滬鐵路建成,但棗莊站卻設在了西部薛城,讓30公里外的棗莊城區居民十分不便。多年來,京滬線帶火了沿線的薛城,老城區則顯得孤立、失落。2004年,棗莊市委市政府向鐵路線靠攏、西遷新城區。這也證明了交通運輸對于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2011年京滬高鐵的開通,高鐵站設在棗莊新城與薛城之間,則使當地政府萌生出一個“大新城”的規劃。
棗莊市規劃局局長李慧表示,所謂“大新城”,以薛城區、高新區、新城區“三區合一”為契機,強化薛城區城市建設和社會管理職能,增強高新區產業集聚能力,提升新城區行政文化商務功能。借助高鐵優勢發展城市經濟、總部經濟,打造“高鐵中心商務區”。
目前,棗莊已經編制了棗莊市中心城區整體風貌規劃研究及形象提升規劃。根據規劃,“大新城”東至東環路、南至郯薛路、北至棗曹路、西至薛城大沙河,共計370平方公里,其中含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40平方公里。
正如棗莊市委書記陳偉所說,“京滬高鐵開通讓棗莊更加開放,是對城市精神的一種升華”。這對城市發展、政府行政能力也會形成一種倒逼機制。
為了配合“三區合一”,2012年棗莊市政府決定將12項城市建設與管理權限下放到各相關區,調動各級機關的積極性、能動性。如薛城區把城市建設管理職能有機整合起來,強化社會職能,放手支持高新區、棗礦集團的發展。高新區“去行政化”,整合產業功能,回歸產業定位,打造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市中區的城市管理職能下放到位,與嶧城區融合發展。
有人說,高鐵時代最大的挑戰在于“吸管效應”更加明顯。高鐵既能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吸來,也能吸走。日本、法國的高鐵建成幾十年后,很多沿線的中小城市被逐步“邊緣化”,各種資源反而更多地涌向競爭優勢突出的地區。
如今,內河航運作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早已終結,這座運河古城進入了新的高鐵時代,能否實現城市的轉型、重現昔日的繁華,高鐵給棗莊帶來的不僅是發展的契機,還有更為激烈的挑戰。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清垃圾建綠地 京滬高鐵南京段成風景長廊
垃圾清理、違建拆除、綠化美化……像這樣的環境整治,京滬高鐵南京段87公里沿線兩側都在實施。目前整治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沿線大部分區域展現亮麗風景。【詳細】
長沙市高鐵新城榨山港濕地公園設計方案征集公告
高鐵新城是長沙未來建設的重心,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正在實施當中,高鐵新城未來發展潛力不可限量。為打造高鐵新城宜人的城市休閑空間,塑造長沙城市最具特色的景觀風貌和文化空間,特開展此次高鐵新城榨山港濕地公園(含主題公園)概念方案設計。 【詳細】
白話說說高鐵站選址的科學
當冒著濃煙轟隆遠去的蒸汽機車漸漸消失在天際,人們對火車的印象經歷了從“綠色”到“紅色”再到“白色”的轉變,高鐵這種集科技與實用于一身、集安全與舒適于一身、集力量與優美于一身的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以京滬高鐵為例,不但縮短了兩地的行程,更將長三角與環渤海這兩個發達的經濟圈連為一體。【詳細】
為何高鐵新城成鬼城?
據媒體報道,在全國“四縱四橫”主要高鐵網上,目前已有36座高鐵新城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密度最大的屬京滬線和哈大線。然而,在已經建成的一些高鐵新城中,卻因為人煙稀少,一個個變成了空城、鬼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