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的空間動力學:北大未名湖空間復雜性分析
本文討論的是園林空間復雜性問題。用計量的方法分析北大未名湖的空間系統,證明園林空間復雜性是一種確定性非周期現象。這種園林空間系統是一個對行為極為敏銳的系統。
演化:空間體驗過程不可逆,不可重復。
動力學:空間系統由多個變量構成,變量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系統形態.
引子
中國傳統園林引人入勝.它在很多方面吸引人:景物古香古色,文化積淀深厚,空間玲瓏剔透等等。可以說一年四季景色不同,朝朝暮暮皆有變化,讓人目不暇接。然而,最值得人樂道的是它的空間美。園林空間的包容性,模糊性,自由流暢等等在文學中常被描述為"小中見大"、"步移景異"、"曲徑通幽"……
當然,游客本人的文化素養、個性和心情也會影響對園林的體驗.假如排除個人對園林的偏好因素,仍發現存在著一個空間系統,其中器物的設置、景點的安排、空間的組織對園林的空間豐富性起了決定作用,那么我好奇的提出三個問題:
為什么園林空間體驗比日常空間體驗更豐富?
是否可以建立一個方法,來比較空間的豐富程度?
這種園林的空間現象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
下面就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
概念
為了討論空間,首先要對空間下定義.
傳統上,我們分析園林空間時都是把空間當成客體來討論,是對象化的認識園林。把園林分成幾個景區,景區內空間形態和景觀各不相同,然后用一條或幾條游線把各景區給串起來。認為園林空間是由一系列靜態空間組合而成,它的豐富性是在于景區間的差別。
我認為,空間屬于人的意識活動。是主體和客體的交織物在意識現象中的投影。是穿梭在界面與界面之間的"手術"。因為人的意識現象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所以我同樣認為空間是意識的流體。人在三維世界中活動,通過身體語言(視覺、聽覺、觸覺等)把外界的三維信息建構起來,這個建構過程就是空間體驗過程。其中,視覺占了很主要的作用,但是又與純視覺經驗有本質的不同。區別在于前者是以身體(三維)為媒介,對外界刺激做出綜合反應,后者是視覺信息在意識中的再組織。
空間意識流的特征是變化性、流動性、與環境互動。把它比作流體(液態)是想與固體和氣體區別開來。固態是一種穩恒態,形狀、體積、結構穩定,不隨時間變化。氣態是一種逸散態,沒有固定形狀、體積可壓縮、結構不穩定,內部元素作布朗運動,形態隨時被塑造。而空間意識流皆具有這兩方面的特點.它有一定的體積,但是體積是變化的。它的形狀是由環境所塑造,同時形成空間意向(指連續變化的記憶延遲,區別于變化本身),反過來賦予環境以意義.
空間的屬性可以用兩部分來闡釋。一方面是主體性,另一方面是客位性。
主體性包括方向感和層次性。空間作為主體活動的意識投射,與人的感知過程相聯系。由于人的生理構造特點(人體左右對稱,人的感官主要集中在一側),所以人對空間的認識是有方向性的。空間的層次性是指空間構造過程中的圖底關系。特別是在開放的空間體系下,各部分間密切的聯系、滲透、轉換,比如在園林空間中。
客位性包括空間尺度和邊界透明性。如果把空間物化,那么它就會有邊界,就能夠被度量。空間尺度是對物化的空間進行度量,是要建立一個可比較的基礎。邊界透明性是指物質化的空間邊界的性質.可以簡單的用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來表示。
實例
以上討論的是空間的定義、特征和屬性。那么園林空間到底是怎么豐富的呢?下面結合實例進行分析。
本人選擇北大未名湖這一環境作空間復雜性分析。之所以選擇這里,一方面是因為收集資料方便,另一方面是因為未名湖空間是一種傳統的中國園林空間的組織模式。四面丘陵環繞,中間為湖,湖中置島,沿著湖岸或島岸是環行的路線。在游玩過程中,道路時寬時窄,花草樹木疏密有致,有多處特色景點,有小橋作景區過度,四周有小路可通達園林。
北大未名湖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清代皇家園林舊事:九個皇家園子藏身北大
近段時間,“圓明園特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以四件圓明園銅獸首為代表的一批清代皇家藏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在慨嘆展品珍貴的同時,許多人對于圓明園本身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楚。【詳細】
北大清華校園里的明清皇家園林
每到暑期,北大和清華的校門前都會擠滿前來游覽的人們,特別是北大西門前的“黃牛”、“假導游”暑期更是猖獗一時。人們為什么對游北大和清華如此青睞?這里除了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外,還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園林。【詳細】
北大燕園:復制一座紫禁城
北大校園交通流量最大的東門為何至今不曾建有正式的校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一直以來北大燕園的正門,是向西的。而這所有著悠久傳統的百年老校,又為何會一反中國朝向東或南的傳統,向西方開門呢?【詳細】
清華教授楊銳舉辦 “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主題講座...
2013年4月24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楊銳在北京大學第二教學樓舉辦了題為“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的主題講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