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楊銳舉辦 “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主題講座
2013年4月24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楊銳在北京大學第二教學樓舉辦了題為“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的主題講座。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設計師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天新;清華大學建筑系學士、哈佛大學景觀設計碩士鄭曉迪;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曹新出席講座。超過百名來自清華、北大的專業學生及設計師聆聽了本次講座,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楊銳
楊銳教授首先從風景園林學的學科命名及二級學科方向介紹了學科發展的基本情況,他談到了學科內部包容、開放的原則,指出“和而不同”正是學術共同體的活力所在。隨后楊銳教授通過對原始果木蔬圃、古典造園術、風景造園術及風景園林學的發展演變回顧,系統地講解了風景園林學的發展路徑。這其中談到了從風景園林術到風景園林學的四個超越,以及21世紀初風景園林學的五個特征。接下來,他通過羅列現代城市化、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所產生的問題分析了21世紀初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和境況。
最后楊銳教授就21世紀的中國需要怎樣的風景園林學給出了他的答案,他指出21世紀中國需要的是以資源、環境和遺產保護為優先目標,能直面城市問題,具有廣泛的公眾參與和公眾教育性質,支持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能作為人類精神家園和地域文化載體的風景園林學。談到未來學科的發展時,楊銳教授認為應該采取六個“行動”:1、學術共同體的建設,2、學科價值觀的確立,3、理論活力與學科范式,4、開放的多層次合作,5、關于氣候變化環境危機以及城市化等等重大問題的研究,6、規劃設計以及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實踐范例的積累。
講座座無虛席
闡述了自己對風景園林學科發展的見地之后,楊銳老師還結合他做的北京綠地演變多尺度研究項目進行了案例剖析。講述案例中,楊銳教授還談到在做景觀規劃和設計時要特別注重環境影響的評價和公眾參與度的研究,他還指出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是進行可持續設計與發展的前提。
楊銳教授和俞孔堅教授回答學生們的問題
在隨后的互動環節中,來自清華北大的學生和設計師們情緒高漲、踴躍發言,與楊銳教授和俞孔堅教授一起就生態學和設計之間的關系、景觀設計師的責任,學科的核心內容、景觀都市主義的主旨、農田和綠地與環境的關系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學術交流。楊銳教授和俞孔堅教授與學生們展開了親切互動,認真回復他們所提的各種問題。兩位教授都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和看法,他們睿智的解答給在場的學生們留下很多思索的空間,活動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相關鏈接:
主講人:楊銳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主任、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小組組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園林》副主編。研究方向為景觀規劃設計、風景旅游規劃設計、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泰山風景名勝區規劃、天壇總體管理規劃、國家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十一五專項規劃、北京風景名勝區體系規劃等二十多個項目的項目負責人;在國際國內刊物發表二十余篇學術論文。
編輯:山水百合
相關閱讀
清代皇家園林舊事:九個皇家園子藏身北大
近段時間,“圓明園特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以四件圓明園銅獸首為代表的一批清代皇家藏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在慨嘆展品珍貴的同時,許多人對于圓明園本身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楚。【詳細】
北大清華校園里的明清皇家園林
每到暑期,北大和清華的校門前都會擠滿前來游覽的人們,特別是北大西門前的“黃牛”、“假導游”暑期更是猖獗一時。人們為什么對游北大和清華如此青睞?這里除了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之外,還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園林。【詳細】
北大燕園:復制一座紫禁城
北大校園交通流量最大的東門為何至今不曾建有正式的校門?原因很簡單,因為一直以來北大燕園的正門,是向西的。而這所有著悠久傳統的百年老校,又為何會一反中國朝向東或南的傳統,向西方開門呢?【詳細】
演化的空間動力學:北大未名湖空間復雜性分析
本文討論的是園林空間復雜性問題。用計量的方法分析北大未名湖的空間系統,證明園林空間復雜性是一種確定性非周期現象。這種園林空間系統是一個對行為極為敏銳的系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