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工人在養護公園林木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又是一年春草綠,又逢一年植樹時。
收綠化費并不是什么新出臺的政策,早在30年前頒發的《國務院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中已作出相關規定,我市出臺的相關規定也逾10年了。然而就是這個執行長達數十年的政策,卻在今年植樹節期間引起了市民關注。源起于我市為提高植樹的全民參與程度,將對不履行植樹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責令其限期履行義務或進行經濟處罰,對不服處罰且逾期不申請復議又不履行處罰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城關區綠化委對該舉在今年進行了嘗試。
而記者在連日來的走訪中還發現,收了數十年的綠化費不少市民居然不知道,更有市民以為綠化費是政府新增收費項目。收取綠化費只是用以資代勞方式來督促單位、廣大適齡公民履行法定植樹義務的一個途徑,為何會引來如此廣泛熱議更或者說遭遇尷尬?城關區作為全市試點區又將如何去做,以促使更多市民和單位履行植樹義務?
履行率不足一成植樹義務遇尷尬
剛剛過去的三月,由于我省遭遇今春以來強度最高、范圍最大的一次區域性沙塵天氣,許多蘭州人被迫選擇了宅在家里。而這也讓市民再次關注城市綠化。蘭州干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多年前還曾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栽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如果沒有廣大市民的支持,城市綠化就會成無本之木。”這是市區各級綠化部門負責人的感慨。
今年三月以來,蘭州市城關區各林場站的植樹工人、省城部分綠化承包單位及黨政干部、群眾等陸續來到南北兩山開始忙碌。清明前夕,記者在蘭州皋蘭山民族村北坡看到,幾名工人吃力地在山坡上平整樹畦。“這里都是干土,一年難見雨水,種棵樹比養活個娃還難。”他們邊挖樹穴邊指著旁邊幾棵柏樹說道:“這些樹都是上世紀80年代種的,三十年才長了兩三米高,種到地里的樹如果澆水、管護不到位馬上就死掉。”
蘭州南北兩山的造林工程,始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今12萬畝荒山初步成林,對防風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面臨的造林形勢依然嚴峻。城關區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該區已列入計劃的造林地12萬畝,各林場的專業植樹工人僅400人。
每年植樹節活動期間,為了給市民群眾提供植樹場地,城關區在南北兩山林場選場地劃分為小塊,分配給每個街道作為市民履行義務的場所,并指派專人為前來植樹的市民群眾服務,但從開展情況看自愿植樹者寥寥無幾。當然這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于蘭州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園林綠化上的投入相對較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適齡公民因諸多原因未能履行義務,使得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不夠高。
收綠化費引熱議但收取合法合理
“在過去十年特別是最近兩年,城關區幾乎每年都通過媒體發倡議,以督促市民和各單位履行植樹義務,但是從每年履行的情況看收效甚微。”王巧玲如是說。為了提高植樹造林的全民參與程度,城關區綠化委員會在植樹節前宣布,從今年起將對轄區內既不履行植樹義務,又不繳納綠化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起訴,以法律手段強制其履行法定的植樹義務。
該消息一出立即引來了廣泛熱議。“不植樹就得以資代勞,這以資代勞是啥意思?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啊。”聽說不植樹還得交錢,不少市民們都有點蒙:“這綠化費,不過是政府的新增收費名目,不應該交,對不繳費予以起訴更不合理。”部分持反對意見的市民和網友如是說。記者還在熱議的微博留言中發現,這個已執行長達一二十年的政策,竟然有很多市民和網友毫不了解,也不知道街道有專門的植樹場所……
那么收綠化費到底合不合理?省人大法工委人士介紹說,綠化費是用以資代勞方式履行公民植樹義務的途徑,并非政府新增的收費項目,地方政府用這個手段督促市民履行義務是合法的。1982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實施辦法》中明確規定,義務植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年滿18歲的成年公民無故不履行這項義務,可給予經濟處罰,單位沒有完成任務的,由當地綠化委收繳一定數額的綠化費。
甘肅和蘭州在相關法規中對收綠化費也有規定。1988年蘭州出臺了《蘭州市全民義務植樹辦法》,后經歷次修改直至2010年最新《細則》的出臺,都規定了公民義務植樹的職責,適齡公民即男性滿18至60周歲、女性滿18至55周歲的蘭州公民,每人每年須完成義務植樹5棵(喪失勞動能力的除外),因故無法完成的須繳30元綠化費。王巧玲說,城關區收綠化費始于1983年,收費標準按每人種5棵樹,每棵樹計6元收勞務費。
三成人未盡義務卻在享綠化成果
“蘭州南北兩山的變化,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這其中也有各單位、市民義務植樹的功勞。”來自市南北兩山綠化部門的數據顯示: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兩山從過去的沒有一畝林,發展到現在的約58萬畝林;從當初的幾棵樹發展到現在的1.6億多棵樹,從很稀疏的幾種植物發展到現在的59科248種植物,并有76種脊椎動物繁衍生息,其中僅鳥類就多達55種,南北兩山已初步形成了我市林業生態多樣性的體系。
記者在市綠化委看到一組數據,蘭州現有人口362.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9.06萬人,按國家權威部門測算,蘭州目前有植樹義務的適齡公民125.43萬人。這就是說,今年有125.43萬人應義務植樹或繳納綠化費。樂觀統計,蘭州有60%的人履行了植樹義務,剩下40%的人按每人交30元算,去年應收綠化費逾1505萬元。也就是說,蘭州每10個人中至少有3人在逃避綠化義務,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沒繳綠化費。換句話說,這些人享受了大多數人的綠化成果,卻沒有盡到自己應履行的義務。
“根據測算,如果將這些拖欠的‘綠化費’全部用于植樹,可種樹苗250萬棵,綠化荒山2500畝,年吸收二氧化碳61137.5噸,釋放氧氣44712.5噸,吸收各類煙塵15萬噸,相當于再造1.5個皋蘭山綠化面積,相當于抵消8臺燃煤鍋爐,8萬輛汽車釋放的有害污染物。”市綠化委工作人員說。
組建綠化督導隊上門收繳綠化費
“蘭州自然條件比大多城市惡劣,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六倍,不像其他地方,丟下一粒種子,就能長成大樹,林木成活成本很低。由于蘭州干旱少雨,平均每棵樹從種到養,成本費不低于300元,如果沒有后期的細心管護,今天的兩山不知會是什么景象。”城關區綠化委工作人員說,即使這樣,每年還要不斷地補種,防火防盜和防病蟲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是一項很大的投入,資金問題給林木管護帶來不少困難。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蘭州市收取的綠化費不足百萬,這與上百萬人應盡的義務比相差甚遠。造成這種尷尬現狀的原因主要包括,各級義務植樹組織管理機構不健全、組織協調力度不夠和人員配備不齊、相關法規宣傳不夠等諸多因素。那么如何改變這種局面?今年,城關區在全國率先創新綠化督導運行機制,成立了由10人組成的義務植樹督導隊伍,上門勸導企業和個人參與義務植樹,同時收繳不履行義務的綠化費。
城關區綠化費征稽辦主任黃文明說,綠化費是指沒有履行公民植樹義務或以資代勞方式履行植樹義務的公民依法繳納的費用,而綠化督導運行機制的建立則可通過行政強制法手段對不履行植樹義務者予以強制執行。那么收綠化費有哪些積極作用?黃文明說:“公民繳納綠化費,由專業隊伍進行造林綠化,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造林質量;對確有困難不能參加植樹的公民來說,繳綠化費可增強他們的綠化意識;對無故不履行植樹義務的公民來講,繳綠化費可強化他們履行義務的責任。”
今年植樹節前,城關區號召居民和企業主動履行植樹義務,并提供兩種履行方式:義務植樹前往城關區皋蘭山坡面;對無故未履行植樹義務的,按每人30元繳納綠化費。同時,主管部門將會清查轄區單位義務植樹和繳納綠化費情況,不履行義務植樹者將在媒體曝光,并依法強制執行,同時加處滯納金;適齡公民無故不履行義務的,由所在單位、街道辦事處、居(村)民委員會進行批評教育,責令其限期履行植樹義務。
收繳有四種方式管理實行兩條線
記者在多日的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市民群眾和網友紛紛表示,在生態環境較脆弱、綠化率還不高的蘭州,大家對種樹是大力支持的,但對到哪兒種、種什么樹、怎么種等并不清楚。同時,是不是只有政府認定的植樹行為才算履行義務?對于市民和網友們提出的這些問題,記者查閱了蘭州全民義務植樹辦法,并采訪了城關區綠化委辦主任王巧玲。
據王巧玲介紹,對于履行了植樹義務的市民,政府會發放“義務植樹卡”,并以此卡認定市民是否履行此項義務,但這張卡只有在政府指定地點植樹才能領取。同時她還解釋說,因沒有太多的宣傳手段,綠委動員市民上山植樹效果不佳。城關區有3個較大規模的林場,固定劃分給24個街道作為植樹點,并設有值班人員為植樹的市民服務,但從近十年來開展的情況看,市民履行植樹義務的情況很不理想。“隨著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很多市民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不再隸屬于一個單位,這也讓植樹義務的履行出現了新的組織難度。”王巧玲補充說。
對于收繳上來的綠化費,政府采取收支兩條線的方式加以監管,以確保把所收費用切實用到綠化上。從今年起,城關區綠化委對綠化費收繳、使用情況等不定期進行公開,以接受廣大市民和社會的監督。
記者在蘭州全民義務植樹辦法中看到,綠化費的收繳主要有四種方式:在職和退休職工應當繳納的綠化費,由其所在單位集中統一向縣、區綠化辦繳納;個體工商業戶和無固定就業單位的城鎮公民應當繳納的綠化費,由縣、區綠化辦分別委托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街道辦收繳;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暫住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員應當繳納的綠化費,有就業單位的由其單位集中統一繳納,無就業單位的由其居住地的街道辦負責收繳;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范圍內應當收繳的綠化費,由市綠化辦委托開發區管委會收繳。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