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迪華談天水景觀概念(圖)

澳大利亞萊明頓國家公園(Lamington National Park)游客 接待中心屋后的一個小小水池,工作人員每天下午都會往里 面添加很少的水,會吸引小鳥來飲水
在國內許多城市也意識到水問題的重要性,通過各種舉措來改善城市水環境。在北京今年還出臺了《關于推進城市空間立體綠化建設工作的意見》,很多城市也都在建設濕地公園,您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李:對水的認識和解決方案一定要擺到實事求是的位置上。我一直拒絕擔任某機構屋頂花園組織的顧問專家,原因很簡單,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氣候條件決定了屋頂花園,一定要慎而又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旱寒冷、春秋季多風,這樣的氣候真的適合做屋頂花園嗎?比如北京,屋頂環境下即使使用耐旱和耐寒植物,仍然需要大量水澆灌,這被許多宣傳屋頂花園好處的人們疏忽了。還有墻體立面種植,在歐洲可以實現,是因為有濕潤的海洋性氣候條件支持,在中國發展技術上肯定沒有問題,但水資源的消耗是個大問題。
濕地也是一樣,如果不能解決水源問題,濕地公園建設就應該特別慎重。實際上參觀過很多地方的濕地,要么建成后干涸了,要么是在用自來水、地下水養護,很多濕地的下墊面都作了防滲處理,以這樣的方式建設和維護濕地公園,同樣是錯誤的,是反生態的,是不應該提倡的。
如果完全不依靠人工的調節只利用降水的話,是否意味著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區只能看到黃沙漫天、伏地的低矮植物這樣的景觀?
李:如果“黃沙漫天、伏地低矮植物景觀”是當地的自然景觀,這種景觀就應該受到尊重,那里城市的綠地景觀應該在這樣的氣候、土壤與植被條件下巧妙地創造。到那里去做景觀設計,就要立即意識到,這個地方人們一定比濕潤地區的更加渴望水景觀,這是對的、無可厚非的,但如果因此我們就要去迎合他們的想法,大作水景觀、模仿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綠地系統做綠地設計,那無異于犯罪。我個人的經驗,在干旱少雨和水資源緊張的城市,做水景觀的時候,可以營造“少水景觀”,因為很多的時候只需要有一線線水,一滴滴水,就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水帶來的愉悅。這些地方的城市綠地營造,應該遵行“天水景觀”的原則,綠地單位面積的耗水量不應該超過當地降雨量或者城區獲取的總雨水數量。一定要打破誤區,對今天中國城市的綠化模式與思想進行深刻反思。雨水的第一要務是讓它回補到地下去,逐漸地重新實現區域水資源循環與平衡。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