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重慶市璧山縣采訪,發現這里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天藍、地綠、水清……映入眼簾的處處是醉人的美景:風格各異的街區,縱橫交錯的道路,穿城而過的水系,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
這個曾經一度發展平平的山區縣,正一步步喚醒“沉睡”的“生態資本”,以經營生態的理念,探索經濟后發地區生態先發的新路,實現產業與綠化同步、生態與經濟共贏的“綠色崛起”。
建一座深綠型城市
璧山不大,這里地處重慶西大門,面積900多平方公里,從地圖上看,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璧山也不小,渝遂高速、成渝高速復線、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等幾條大通道的開通,讓璧山與重慶主城逐漸融為一體。
融入主城,但不照搬主城。璧山縣委、縣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建設深綠型生態城市的發展定位。何為“深綠型生態城市”?璧山縣委書記吳道藩的回答是:淺綠城市就是景區化城市;加上環境保護,就是中綠城市;再加上低碳生活、循環經濟,就是深綠型城市。
近年來,璧山打破常規思維,拒絕“千層一面”的“鋼筋水泥”,突出“高調的森林、低調的建筑”,通過“種樹”、“治河”、“建公園”、“刷墻”,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開門見綠,處處是景。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昔日污染嚴重的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碧波重現,璧山縣采取“河外截污、河內清淤、外域調水、生態修復”的方法,關停取締污染源1063個、關閉污染企業344家、關閉污染養殖場293家,建成投用8個污水處理站,河水全部達到三類水標準。
璧山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庫、池塘、河灘資源,打造生態濕地園林景觀。新建了重慶市面積最大、全國植物品種最多的觀音塘濕地公園,以及南河公園、人民廣場等20多個公園和廣場,正在建設擁有800種植物的秀湖公園。如今的璧山縣城綠化覆蓋率達到45%,呈現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美妙畫卷。
產業選擇“有所不為”
在努力把城市做綠的同時,璧山如何把產業做強?璧山縣副縣長黃文杰告訴記者,璧山這些年經濟增速走在重慶市前列,但是“我們要的不僅僅是速度,而是要做到速度和質量齊頭并進”。璧山堅持綠色發展,把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產城融合作為戰略方向。“我們一方面加強對現有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一方面承接主城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產業轉移,著力打造綠色低碳的工業產業集群。”黃文杰說。
過去,璧山工業主要以機械加工、建筑建材和制鞋業等傳統產業為主。2010年,璧山抓住渝遂高速璧山隧道通車帶來的機遇,主動建設微電園拓展區和臺商工業園,承接主城區產業轉移,引進筆電配套企業近200家,超過全市1/4,同時引進一批裝備制造和醫藥食品企業,形成了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食品和制鞋業“3+1”的工業集群。
璧山開始從招商引資走向擇商選資,對環境保護“高門檻”,對污染企業“零容忍”。一家年銷售收入高達19億元的企業,由于過不了環保門檻,只有搬離璧山。但是,來自臺灣、上海、江蘇、廣東等地的2000多家帶動能力強、支撐作用大的工業項目卻紛至沓來,如今園區已入駐企業上千家,完成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重慶統一企業有限公司總廠長李炳鏞說:“我們選擇重慶,是因為要占領西部市場;在重慶選擇璧山,就是看中了這里的青山綠水,以及完善的水電路配套設施和交通物流條件。”
覆蓋城鄉的生態路徑
如何下好城鄉互動這盤棋,對于璧山加快深綠型生態化城市建設、協調區域發展來說尤為重要。“我們要從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的角度來發展農業,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同時加大農業投入力度,保證農民收入不斷提高。”黃文杰說,璧山農業的重點在都市現代型農業,農業的生態功能在城市化過程中正逐漸凸顯出來。
在璧山的邊遠和近郊鎮街,都市現代型農業正加速發展。璧北的10萬畝蔬菜基地,璧南的10萬畝苗木基地,大興、正興等鎮的3萬畝葡萄基地建設目前已初具規模,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更好的平臺。
都市現代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的增收、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科技資源的集聚。以璧山七塘鎮5000畝核心蔬菜基地為例,由政府出資建設了區域內的道路管網噴灌等現代化設施,并引進了15個無公害蔬菜新品種,菜農可通過20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苗中心,與西南大學聯合建立的專家大院,免費獲得高品質的蔬菜育苗和專家服務。
記者在大興鎮蓮生村采訪時看到,一條長3200米,由璧山財政投資1400多萬元建設的觀光長廊,貫穿在3600畝葡萄園間。這條長廊兩側各布置了4米寬的鮮花帶,來自主城的游客穿梭長廊間游玩、拍照。葡萄種植大戶周遠志告訴記者,他家的20畝葡萄園在觀光長廊周邊,為他帶來了18萬元的收入。
“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中,璧山逐漸探索出了一條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和第三產業帶動農業,共同富裕的新路。”黃文杰說。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