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筧:農業時代的“自來水”景觀
農業時代的“自來水”景觀
朋友在日本旅游期間,到一家和式餐館用餐,見傳統風格的庭院中設有一道竹筒連成的小水渠,引來清流一股瀉落庭池。聽朋友興致勃勃報告這一見聞,我不禁感慨,在往昔的中國南方,竹筒連成的“自來水系統”也曾是隨處可見的標志性設施,但似乎不見哪位達人將其融入國內的現代景觀設計之中。
古人將竹筒引水設施稱為“筧”,意為“以竹通水也”(《宋本玉篇》)。清人朱彝尊就有詠《竹筧》詩云:“流泉半嶺來,續以青竹管。穿過白花籬,忽注僧廚滿。”在元人王禎《東魯王氏農書》中,這種設施也呼作“連筒”:“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閣(擱)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詩所謂‘連筒灌小園’。”把空竹筒節節相套,沿地面蜿蜒,或者用支架一路架設延伸,從泉源處一直布設到池塘、廚房、浴室、菜園等處,就形成了農業時代的“自來水系統”。 一節節的青竹筒相聯不斷,看去宛如長長的龍身,所以古人也稱連筒為“竹龍”, 王禎更在詠詩中戲呼其為“臥龍公”。
只要水源位于地勢較高之處,足以讓流水沿著筒管自動向低處流,就可以架設竹筧,竹管蜿蜒而成的引水工程處處可見。山中寺院內普遍可見的一景,便是竹筧一路沿續到廚房旁,清泉自筧口瀉落到下方的石盆里,終日淙淙作響。另外,把竹筧連續數里甚至數十里,一路進入城鎮,為城市居民供水,在文獻中亦不乏記載。
出彩之處在于,中國古人在利用竹筧滿足實際生活需要的同時,還會將其巧妙結合進庭院或園林的景觀設計當中。其中最奇特的一例當為宋時杭州下天竺寺內的“跳玉軒”。
蘇軾友人周燾有《游天竺觀激水》詩云:“拳石、耆婆色兩青,竹龍驅水轉山鳴。夜深不見跳珠碎,疑是檐間滴雨聲。”揣味其詩意,可知周燾所詠“激水”裝置的大概形態:繞著山體蜿蜒的長竹龍即竹筧將泉水一路引到下天竺寺內。別出心裁的是,竹筧的末端接在一只石雕或銅鑄的雙頭異鳥(“耆婆”當為“耆婆耆婆”即共命鳥的略稱)身后,異鳥則立于一塊山石之上,由于長年經水浸潤,鳥與石都生滿綠苔。雙頭鳥的鳥喙形成出水口,將竹筧內奔來的流水瀉到石根。不過,因為周燾到達這里時已是深夜,所以沒有觀賞到“跳珠”的景象,只聽到喙口落水一如雨聲潺潺。
到了南宋咸淳年間,董嗣杲作《西湖百詠》組詩,其中一首明確以“跳珠軒”為題,詩前小引標示該軒位于下天竺知客寮內,詩云:“溪流穩信竹龍驅,聲繞闌虛入耳孤。此竅可消諸念妄,一丸長躍半空珠。……誰謂佛靈占有驗,殆于兒戲果何殊。”原來,跳珠軒內不僅有竹龍傳水,而且出水口下的池面上布有一枚木球。顯然因為竹筧兩端的落差很大,讓出水口噴出的瀑流沖力很強,在池面激起四濺的水花,竟能帶動木球上下跳躍不已。善男信女們甚至根據木球跳動的情況來占卜兇吉。
南宋名公子張镃亦有《題圓覺寺跳珠軒》詩一首,道是:“籜龍來向石根蟠,幻出摩尼躍翠盤。”也是說竹筧延伸到山石之后,其涌出的噴流造成石前水面上有木球不斷跳躍,仿佛摩尼寶珠躍起于翠盤之上。可見,“跳珠軒”內以竹筧涌水制造水面上木球跳躍的機巧景觀,在宋代確實存在。
作者:孟暉 女,達斡爾族,作家。曾留學法國,著有《畫堂香事》、《花間十六聲》等,譯有《西洋古董鑒賞》等書。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
綠色基礎設施和景觀設計的關系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專家推薦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各種因氣候變化、農業改革、城市交通等引發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歐盟提出希望改善歐洲自然環境,德國風景園林師協會也宣布,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未來景觀設計的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