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各界呼吁重視植物自然教育
細節
自然教育要自然互動體驗不能少
在植物教育方面,我省并不缺乏專業的科普場所,如各種特色的植物園。但是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科普上,很多場所都缺少“細節”。
路邊的野草野花,還有花草樹木,它們的名字,它們的生長季節與生長特性,它們的功效與用處……這些,在幾大具有科普性質的植物園里,都設有展板加以說明。
“但是,很多參觀者對我們設置的展板興趣不大,往往看了一遍后便匆匆離開。有的參觀者甚至看都不看,根本起不到科普效果。”興隆熱帶植物園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植物的介紹內容都是他們精心設計的,如果用心去看,肯定會有所收獲。
“孩子的興趣是需要引導的,如果你引導他,他可能就會產生興趣。但如果光看而接觸不到實物,他們又可能很快失去興趣。”趁著周末帶孩子到興隆熱帶植物園參觀的萬寧市民劉書宏認為,雖然植物園里的植物種類繁多,而且展板內容也比較豐富,但能提供給孩子實物互動與體驗的環節還是不夠,導致教育效果打了折扣。“參觀完植物園,我兒子對含羞草印象特別深,就是因為他觸碰了幾次會閉合的草葉,實實在在地感受了含羞草的特性。而山稔這種植物,雖然我給他講了自己小時候滿山摘這種野果吃的經歷,但由于沒有親口嘗到,他反倒沒記住。”
劉書宏還認為,植物園里應該多設一些科普義工導游,免費為小游客提供講解。“我兒子聽導游講解了一些科普知識后,慢慢認識哪些是海南的本土樹種,那些平常在路邊看到的紅色、白色、黃色的花朵叫什么名字,以前在同學中間比較內向的他,現在聽說經常在同學面前大談他所知道的植物知識。”
呼吁
社會各界齊重視找回丟失的自然
“山稔的果實只有變成紫黑色才能吃,但不能多吃,否則會便秘;馬令公不要吃多,不然舌頭會痛”……前不久,文昌中學高三學生阿賢在班里組織出游時,不但把父親講的小時候吃野果的經驗跟同學分享,還用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和圖片吸引了一群同學與他一起尋找能吃的野果、野菜。說起這件事,阿賢頗覺得自豪:“我們老師是城市里長大的,可不懂這些東西。”
組織學生集體外出旅游,是一些學校特意為長期接觸書本的學生提供的一次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對于孩子們來說,野外植物的知識和故事都是很新奇的,比如哪種蘑菇是有毒的,哪種野果可以吃,哪種樹不能近否則身上會發癢,還有,誤食了有毒的野果、蘑菇后該怎么處理等等。但是,由于接受教育階段在植物知識教育方面的缺位,很多家長和老師自己就是“植物盲”,沒有能力帶領孩子認識植物。
中南財大社會學教授喬新生認為,現在的孩子接受能力強,通過觀察、自然體驗等方式深入自然,對其性格塑造和提高生態環保意識有重要作用。一份《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報告》顯示,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癥”傾向。“自然缺失癥”是指當今兒童群體顯現出的一些令人擔憂的發展趨勢,如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郁等問題,這與缺少和自然的接觸有極大關系。
“加強自然教育,找回孩子丟失的自然。”不少受訪者發出了這樣的呼吁。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