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上海、浙江在綠化建設上也取得了較大成效。海南開展綠化建設,做好“增綠”工作,需要在結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積極學習先進經驗做法,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充分肯定了海南省綠化成果,同時明確要求我們要著力在“增綠”和“護藍”上下功夫,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上月,海南省黨政代表團前往上海、浙江兩地學習考察。除兩地經濟社會發展、開放改革等方面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外,兩地綠化建設對海南省正在開展的綠化寶島大行動也具有借鑒意義。
兩地綠化建設成效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也是綠色之都。上海注重生態制度建設,扎實有效地推進綠化工程建設,努力打造和國際化大都市相適應的綠色生態空間。當前,上海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已從解放前的0.158平方米增至13.29平方米。全市已建成綠地達3.4萬公頃,林地面積約10萬公頃,濕地約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2.58%。浙江同樣注重生態保護,發展理念實現了從“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的轉變,森林覆蓋率達60.58%。有報告顯示,浙江省位居全國各省市生態文明指數排行榜第三名。
兩地綠化建設經驗做法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法規保障。上海先后編制了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專業規劃和計劃,制定了綠化條例、森林管理規定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同時制定了屋頂綠化技術規范、林地養護技術規程等行業標準規范。規劃、法規、規范的建立,為上海綠化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增強了綠化事業發展的系統性、計劃性、規范性。浙江編制了生態旅游發展綱要、完善了生態補償機制,為全省的綠化建設引航導向;出臺了濕地保護條例等法規制度。
二是舍得真金白銀投入。上海在綠化建設投入上不遺余力:比如21世紀初,上海在中心城區建設28萬平方米的延中綠地,總投資愈30億元。浙江在綠化投入上也毫不含糊,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近5年來,省財政累計安排財力轉移支付資金達66億元。
三是積極引導全民參與綠化。上海精心組織引導群眾參與綠化建設,相繼開展了“百萬市民百萬樹”、“綠色人生、綠色守望”以及“共建綠色家園,同迎世博盛會”等一系列活動,積極引導廣大市民參與綠化工作,目前活躍的愛綠護綠志愿者多達2萬人。杭州市提出要把深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作為建設美麗杭州的重要舉措,明確規定市民植樹的義務及每年種植棵樹。通過開展認種、認建、認養、認育“市民林”、“碳匯林”、“友誼林”、“巾幗林”,多形式激發市民綠化熱情。
四是多角度、全方位推動綠化工程建設。上海在綠化建設上不斷創新思維理念,在城市綠化上是見縫插綠。積極開展綠色廊道建設,堅持道路綠化與道路建設同步。加強河道、鐵路線、軌道線等沿線的綠化建設,結合公路整修優化植物配置,逐步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片成林”的綠色通道。推動立體綠化,積極推進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沿口綠化、棚架綠化等,截至2012年底,全市屋頂綠化總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全市高架懸掛綠化總量16萬盆。從2005年起,杭州強制推行“屋頂綠化”政策,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須進行屋頂綠化美化,而且屋頂綠化與主體建筑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屋頂綠化計入小區綠化率。
兩地綠化建設對海南的啟示
一是建章立制,規范綠化建設,保護綠色植被。要加強綠化建設的法規建設,針對當前毀林和項目建設破壞林地比較嚴重的現象,出臺一批諸如林地、濕地管理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對蓄意毀林的行為嚴厲打擊,對重大項目的規劃選址要充分論證,盡量避免大面積破壞林地;要完善一批諸如公益林建設、園林綠化養護標準等的行業標準規范,指導綠化建設的規范化。
二是調動群眾積極性,營造全民參與綠化的氛圍。各級宣傳部門要制定綠化宣傳方案,精心組織開展各項綠化宣傳活動,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營造全省動員、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引領“植綠、愛綠、護綠、興綠”的良好社會風尚。廣泛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積極開展綠地、林地認建認養活動。有序引導社會各界、廣大市民參與綠化林業工作,在全社會招募一批愛綠護綠志愿者。
三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在綠化建設方面,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引導,引入市場化手段多元籌資,吸納社會資本投資造林綠化,比如可以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原則,對捐資造林數額較大的單位和個人,授予綠化冠名權。
四是創新綠化理念,多方位全面綠化。綠化并不是簡單的種植花草樹木,更要注重綠化的質量和觀感。在綠化上要注重創新思維,多方位全面綠化,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熱帶景觀綠化帶,全面提升海南省綠化美化水平。比如逐步推廣城市屋頂綠化;在環島高鐵和環島高速沿線上打造一條綠化景觀長廊;在高架橋、人行天橋上進行“掛綠”;在城市人行道上擺放花卉花盆;鼓勵農戶在房前屋后種樹等等。在城市綠化的花卉苗木選擇上,應多選一些景觀花卉苗木;而在農村綠化建設上,則應側重于種植一些經濟林和珍貴樹種。
五是保護濕地資源,加大濕地公園建設力度。海南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有2個國家級濕地保護區,但是長期以來,沿海、沿江地帶的大面積開發,導致濕地銳減。從1995年到2010年,海南濕地總面積從745萬畝減少到468萬畝,建設和保護好濕地資源迫在眉睫。要著力建設一批城市濕地公園。結合海南實際,盡快制定符合區域特征的地方性濕地保護法規,把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法治軌道。根據城市人口、資源生態和環境特點,合理進行規劃設計,適度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發展碳匯經濟。進一步完善中部生態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公益林補償長效機制。積極拓寬生態保護區生態效益補償的資金來源,逐步建立市場補償機制,緩解財政壓力。積極引導生態保護區農民種植高效、名貴林木,加大造林補貼力度,幫助農民致富。充分利用海南生態條件好、綠色碳匯多的資源優勢,在碳匯林業、碳匯交易市場、碳匯基金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創造條件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場體系,推動碳匯經濟在海南落地生根。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