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三年時間內實現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完成申報硬性指標——建設一個40公頃的植物園已擺上了有關部門重要議事日程。近日,華南植物園專家經實地考察也對首選地址提出了建議。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設計建設好這個植物園成為江門市民的共同期望。
毋庸諱言,市植物園是一個地市級的植物園,在建設資金、植物種類、占地規模上,它肯定不能與發達地區或省一級的植物園相比,但是,我們可另辟蹊徑,以特色取勝。去年,《江門日報》“五邑籍院士尋訪錄”大型采訪,報道了陳煥鏞院士的事跡,他在我國植物分類研究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和人格魅力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陳煥鏞(1890—1971),祖籍新會潮連(現蓬江區潮連街道辦),是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19年,他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獲碩士學位,一心回國效力。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陳煥鏞即跋涉于人跡罕至的深山林區采集植物標本,其足跡遍布海南、粵北、鄂西、廣西及香港等地;對我國華南的植物進行了大量的調查、采集和研究,發現了100多個植物新種,10多個新屬,其中裸子植物銀杉屬和為紀念植物學家鐘觀光而命名的木蘭科孑遺植物觀光木屬在植物分類上有重大意義。在抗日戰爭和文革動亂中,他忠于祖國,忍辱負重,堅持研究工作。他創建了中山農林植物研究室(后改為研究所),建成中國南方第一個植物標本室,建設華南植物園;他從事教學數十年,培養出了秦仁昌、蔣英、陳封懷等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和教授,這其中有的是他的學生,有的是他早年的助手;他還與錢崇澍等科學家提出建立天然森林禁伐區的建議,為中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打下基礎。
因此筆者認為,我市植物園的建設,除了一般植物園的常規建設項目之外,可以增加一些人文內容,包括介紹陳煥鏞院士的人生歷程、研究成果、逸聞趣事、科學理念等等。如此一來,市植物園將不僅有植物,更加有靈魂和精神。其功能可在科普之外,進一步深化拓展為:紀念本土杰出科學家,弘揚科學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代樹立為人處事的學習榜樣,推廣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