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路邊的“盆栽樹”根部太淺,在臺風天氣中容易倒伏。最近市內一些路段的“盆栽樹”換了新裝:原來圓柱狀的花盆,換成了高三四倍、水缸狀的新花盆,基座是比以前牢固了,但放在人行道上略顯突兀,既不遮陰,又不美觀,惹來市民議論。
廣東的盆栽藝術可謂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但僅適于庭院,用于街道綠化,“身材”畢竟不夠。而將喬木如此“盆栽”,不知道哪位仁兄的創意,我覺得這種“急中生智”還是少一點為好。每一種景觀植物,選種選育需要漫長時間,種植效果還要根據土壤和氣候反復檢驗,才能適于城市馬路推廣。現在匆忙之中,把習慣了自然生長的樹木“圈養”起來,即使不倒伏,可能也會有別的后果,至少維護成本不菲。
都市人身陷石屎森林,容易罹患“綠色饑渴癥”,但也不能逼著園林工作者如此見縫插針。在規劃建設之時,就應該留足公共綠化空間。但長期以來,市民在這方面的話語權似乎不多。權力部門、商業機構擠占綠色空間的例子并不少見,成本似乎不高。而馬路綠化則“縮”成了盆栽。表面的綠化是騙不了市民的,大概只能忽悠上級的監控衛星。都說都市是石屎森林,這似乎并不夸張,中央公園有點像是“盆中公園”,英雄廣場也是“盆中廣場”,城中真正有生態味道的公園屈指可數。當然這幾年情況有所改觀。同時多虧城北有座白云山,但這寶貴的綠肺也差點被“開膛破肚”。“盆栽樹”的出現,實在值得城市里的每一個人反思。
中心城區的地塊已開發得差不多,希望這種風格不要帶到蘿崗、南沙和火車南站那些新興城區。等到那些地方交通便利了,中心城區的居民憋得難受,可以換套房子到新區去住一住,親近大自然。
“盆栽樹”或者可以緩解市民的綠色饑渴,但如果靠“盆栽樹”凈化空氣、吸收噪音,那是指望不上的。最怕坐困愁城的市民觸景生情,物傷其類,徒增哀憐。解決“盆栽樹”問題,根本還是要掙脫“盆栽”。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