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鄉愁變鄉痛——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反思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話,出現在近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觸動著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發展的軟肋。
城鎮化,一個國家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鄉愁,每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游子共同的精神寄托。將來,我們的“鄉愁”何處尋覓?
每天消失80個村落,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
一棵老樹、一間老屋、一出家鄉戲,或是一泓碧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脈、靈魂和風韻,每個地方的人也有著獨特的“鄉愁”記憶,現今在一些地方卻被“跑偏”的城鎮化列車碾得支離破碎,曾經的美麗“鄉愁”變成難以釋懷的“鄉痛”。
在許多老天津人的記憶中,畫鄉南鄉三十六村“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因盛產楊柳青年畫而遠近聞名。然而,它卻在近幾年的城鎮化建設中一塊塊分拆瓦解。如今,暫居在城中一隅的78歲畫匠王學勤每每提起都會說:“我們不就要這一點精神嗎?有它我們心里就舒坦得多!為什么不給我們?……”
“最近十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最近三十年,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民俗專家馮驥才疾呼,“他們被切斷的不只是一段歷史,還有世代積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與習俗、與生俱來的勞作習慣與天人關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性’!”
更普遍的,在許多地方,城鎮化被異化為“大拆大建大手筆,高樓大廈平地起,各種園區扎堆聚,CBD扮靚GDP”,傳統文化卻一再被邊緣化。
一些地方拆除舊城建設新城,一招鮮吃遍天,處處玻璃幕墻,抬眼摩天大廈,毫無特色可言;一些地方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忽視文化內涵,遍地“盆景”式建筑,仿古、洋地名盛行。這樣的城市建設理念一度被嘲諷“既不如古人也不如洋人”。
“留住鄉愁,不能依靠‘臨終搶救’!”馮驥才說,記得住鄉愁,是民意期待在中央政策中的詩意體現,是城鎮化文化回歸的信號。新型城鎮化,不是“拆舊立新”,不是生搬硬套一套標準去搞“千城一面”,不能讓特色和文化在無序開發中,成為一個個空洞的歷史符號。
城鎮化不是“消滅農村”,沒有農村文明的城鎮化是單調的
“父母在不遠游”,這是中華民族千年流傳下來的觀點,然而在日益緊湊的現代化時代,對于背井離鄉追尋夢想的人們,卻不得不將厚重而濃烈的鄉愁裝進行囊,將思念寄托在春運時一張薄薄的車票上。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小城鎮人口曾占總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
馮驥才講了一件他在歐洲小鎮考察時的見聞:“偏僻的山區村莊,家家戶戶燃氣、用水、用電一應俱全;就連公共衛生間也擺著鮮花,堪比‘星級’。福利齊全、生活舒適,這樣的小村落,何愁留不住人?”
不可忽視的是,在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形成的三個“剪刀差”正加速農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鎮好鄉村差、收入水平城鎮高鄉村低、生活條件城鎮好鄉村差。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破除了這三個“剪刀差”,鄉愁才能更有寄托。
編輯:zhimin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造城運動”也是一種城鎮化欠賬
面對因過分追求城鎮化而帶來的繁華與破爛齊飛后遺癥,一些地方的對策明顯有些遲鈍,甚至到了相當被動的局面。這里面固然存在城市消化不足的問題,但根本在于部分地方政府的決策偏離了正確軌道。【詳細】
河南省以載體建設拓展城鎮化發展新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南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努力打好“新型城鎮化牌”,不斷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顯著成效。【詳細】
專題丨特色小鎮,究竟該如何建?
特色小鎮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它沒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區”,它不是單純的“大工廠”,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產業,融合文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