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規劃:空間布局的“夾縫”中求生
2014-02-14 08:50:49 來源:科學時報 瀏覽次數:
這樣的衛星城在國外發展已有60多年,規劃師們最初的設想,是希望在衛星城內部實現就業與住房的平衡,從而減少往返于中心城區所造成的交通堵塞。其根本出發點是在住宅附近提供就業機會, 從而減少交通需求。可以說就業—居住平衡的思想早已有之, 它實際是提倡一種平衡的或“自給自足”的新城,在其內部,居民既可居住又可工作。但是,新城與中心城區的聯系之復雜,遠遠超出人們起初設想的程度。
戴繼鋒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目前,全世界職住平衡率最高的也不超過40%,新城到中心城區截面的客流永遠是最大的。因此,新城與中心城區的聯系是城市發展永恒的話題。
新加坡在規劃的新城,大約有3/4的居民不在他們居住的地區工作。但是,由于沿著線性交通走廊內部的混合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實現沿軌道放射走廊的居住—就業平衡,由此帶來了交通流向的平衡。
盡管通勤和經濟的聯系無法切斷,但戴繼鋒強調,在一個新城內部應該要保證基本的公共服務資源的充足,居住者不用大事小事全進中心城。
近日,據新華社《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北京擬向河北、天津等周邊地區疏散500萬人口。
“如果只是將人口居住地遷到郊區,那不過是多了幾個天通苑、回龍觀社區罷了。”史其信表示,由于公共服務資源分配的不平衡,這些外圍的中心區大多只是“睡城”,反而在高峰時段造成局部出行壓力驟升。
戴繼鋒也指出,天通苑、回龍觀模式只是地理形態上的多中心,而非功能上的多中心。要緩解外圍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的交通壓力,一方面是新城規劃時就應在客流通道上布好軌道,另一方面則是要把政府機構、大型產業、有影響力的企業以及配套服務設施也遷移到新城或者是軌道沿線。“只有把產業布過去,把交通配上去,把用地開發結合起來,城市人口外遷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起到緩解中心城區人口、交通壓力的作用。”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