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十二五”投入或超5萬億
日前,環保部官員在兩會的記者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要超過5萬億元。
面對環境壓力和經濟增長壓力,今年加大環保投資力度成為必然政策選擇。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市政債券、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等,將提供資金保證。
繼續重拳治氣、治水
大氣、水的污染治理仍被施以重拳。政府報告中提出以PM2.5和可吸入顆粒物為突破口的具體治理標準。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鍋爐5萬臺,推進燃煤電廠脫硫改造1500萬千瓦、脫硝改造1.3億千瓦、除塵改造1.8億千瓦。治理霧霾是今后的重點之一。
脫硫、脫硝、除塵仍是大氣治理的主要途徑,這和“十一五”、“十二五”的脫硫、脫硝規劃一脈相承。去年上半年,相關概念股被反復炒作后逐步分化。目前藍科高新、眾合機電、凱迪電力和三維絲走勢強勁。藍科高新的技術及裝置,主要用于石油產品的脫硫、脫臭。眾和股份的全資子公司網新機電,專業從事燃煤發電廠的脫硫工程承包業務,客戶覆蓋五大國有發電公司。三維絲則專注大氣粉塵污染治理,客戶主要集中在火電、水泥、垃圾焚等領域。
與大氣污染治理一樣,污水處理產業也必定會借政策東風持續升溫。今年1月23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對環保項目投資的補貼方式更加明確、補貼力度大幅增加。那么,業務范圍在重點流域地區的環保設備和工程公司將最先受益。中電環保、巴安水務和首創股份值得關注。其中,中電環保是專業提供工業污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在多個廢水處理領域占有率國內第一。
土壤修復帶來新看點
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細分行業必然會陸續出現。今年,土壤污染防治法與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同被列入第一類立法項目。“實施土壤修復工程”也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據悉,環保部門今年還將著力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編制《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并組織實施,實施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開展污染地塊土壤治理與修復試點、建設6個土壤環境和污染治理示范區。其中單個地區的治理預算在10億~15億元之間。
隨著政策的不斷落地,土壤污染修復帶來的投資機遇不容小覷,一些治水、治氣的傳統環保企業紛紛進軍土壤修復領域。永清環保、碧水源、維爾利、桑德環境等都有土壤污染修復概念。
另外,做土壤污染監測的天瑞儀器和華測檢測也會從中受益。
農村治污建美麗鄉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建設美麗鄉村,今年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伴隨著農村人民收入的逐步提升和環保升級,未來農村環境治理將會被給予更多關注,所帶來的投資機會也值得關注。相關概念股里國中水務、大禹節水、新界泵業、萬邦達值得關注。
主營供水、污水處理、垃圾滲液處理的國中水務,去年開始進軍鄉鎮領域,業務涉及鄉鎮小型供水、排水設備,污水處理等。新界泵業是農用水泵行業的龍頭企業,可以不同程度地滿足農村市場對水泵不同性能的需要。
編輯:chengxuetao
相關閱讀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雄安新區規劃已有雛形 土地制度或由批租制改年租制
“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建設,將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6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徐匡迪在2017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上透露,雄安新區規劃的原則是水城相融、藍綠互映的生態宜居之城,總體規劃將于一段時間后提交中央審議。【詳細】
2016我國治污“三大戰役”戰績如何?
2016年,我國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的“三大戰役”戰績如何?今年將怎樣繼續發力,換來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環境?【詳細】
建筑垃圾成為兩會焦點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在近年來迅猛發展,由此不可避免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副產物。數量龐大的建筑垃圾何去何從已經成為關注的焦點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