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揭示熱帶巖溶生境原生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
最新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熱帶巖溶生境原生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發現熱帶巖溶山地常綠植物、落葉植物以及藤本植物在木質部結構和功能、耐旱能力以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差異,三者的共存對于維持喀斯特森林的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這項篇名為“熱帶巖溶植物生理生態適應性對于南方石漠化土地生態重建的啟示”的研究發表于《中國科學》2014年第3期上,是由廣西大學林學院曹坤芳研究員擔任通訊作者,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一起撰寫完成的。文章通過對熱帶巖溶原生生境中常綠植物、落葉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的葉片功能性狀,水力結構特征、耐旱性以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探討熱帶巖溶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
由于自然條件導致化學風化強烈,加上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我國南方巖溶地區石漠化嚴重,迫切需要開展生態恢復和重建。對現存的巖溶自然植被生物的適應機制開展研究,可以為生態重建提供參考依據。由于巖溶基質保水能力差、土壤貧瘠,水分不足可能是限制巖溶植物的主要因子。因此很有必要對巖溶生境植物的水分關系以及干旱適應性等方面進行研究。
該項研究通過結合葉片功能性狀、木質部的結構和生理功能以及水分利用等方面,探討熱帶巖溶生境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理。發現常綠植物枝條葉片耐失水性能強,木質部耐氣穴化能力強。落葉植物采取避旱策略,通過落葉減少旱季蒸騰和水分消耗。巖溶山地的藤本植物根系很深,在旱季能利用深層的土壤水分以度過干旱脅迫。常綠、落葉木本植物和木質藤本的共存對于維持巖溶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有重要意義。同時研究還發現熱帶巖溶土壤不存在鎂毒害,但可能缺少,鉀、鋅、硼等元素。
水分不足是熱帶巖溶生境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在石漠化生態重建時應該優先選擇耐旱性強的常綠樹種(如本研究中的閉花木、清香木等)作為造林樹種。同時應該注意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間的搭配,常綠植物、落葉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的混栽有利于維持巖溶生境的水分平衡。由于巖溶森林土壤可能缺少鉀、鋅、硼等元素,因此在進行喀斯特生境的恢復與重建時應當注意添加相關的元素進行恢復。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批準號:31170399,3110029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批準號:2006CB403207)以及廣西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的(批準號:XDZ120929)資助。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德地理學家:中國治理沙漠應種原生植物
來自65個國家、20位副部級以上官員,以及學者、專家共244位嘉賓出席了9月10日由億利集團組織的庫布其沙漠生態之旅。來自德國的地理學家延斯?文德利希(JensWunderlich)在參觀后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詳細】
榕屬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研究生郝廣友在讀期間在導師曹坤芳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本園生長的榕屬植物開展了有關植物生理生態學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