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屬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研究生郝廣友在讀期間在導師曹坤芳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本園生長的榕屬植物開展了有關植物生理生態學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近期有3篇研究論文分別在重要國際學術期刊《功能生態學》(Functional Ecology),《樹木生理學》(Tree Physiology)和《生態學》(Ecology)上發表。現將該研究介紹如下:
桑科榕屬植物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食物鏈關鍵種,全世界約有900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西雙版納是世界上榕屬植物集中分布的熱點地區之一,且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收集有大量的榕屬植物活體標本,為開展榕屬植物生物學和比較生理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榕屬植物中有近500種具半附生生活習性,這類植物的種子經食果動物散播到其宿主植物的樹干、樹枝等部位,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在早期階段營附生生活,其氣生根逐漸向下生長,最終扎根到土壤中,成為獨立生長的大樹。榕屬植物的生態學研究集中在它與其共生動物榕小蜂的獨特的協同進化方面,卻很少有對于其半附生種類的特殊生理生態學習性的研究。本研究從植物的水分生理學的角度切入,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分布的地生和半附生榕屬植物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生理生態學比較研究。
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的論文比較研究了半附生榕和地生榕成年樹葉片的水分傳導和耐旱性,該研究發現半附生種的葉片具有較低的水分傳導效率,保守的水分利用策略和較強的抵抗干旱造成的葉片傷害的能力。該論文揭示了半附生榕在適應特殊生長方式上進化出耐旱、水分利用保守性的葉片特征,進一步闡述了葉片的水力特征對于植物適應生態系統異質性環境的重要性。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植物的疏導組織的水分傳導和葉片水分利用特征還間接影響到其它的一些重要生理功能。半附生和地生榕屬植物在葉片的光能利用及過剩光能的安全耗散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差異,揭示了水分生理和光合生理間的耦合和協同的功能關系。該研究成果近期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樹木生理學》上。最近發表在《生態學》上的論文利用系統進化分析方法研究了14種榕樹水力結構和光合碳固定等生理生態特征的協同進化關系,該研究發現植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活史特征的改變(如半附生習性),會造成整個生活史過程中一系列功能特征的適應性進化。該研究還揭示了生理生態功能特征的分化對一個植物譜系在物種及生態位分化上具有的重要意義。
附3篇論文摘要鏈接:
Hao G.-Y. et al. 2010. Differentiation of leaf water flux and drought tolerance traits in hemiepiphytic and non-hemiepiphytic Ficus tree species. Functional Ecology. 24(4):731-740.
Hao G.-Y. et al. 2011. Differentiation in light energy dissipation between hemiepiphytic and non-hemiepiphytic Ficus species with contrasting xylem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ree Physiology. 31(6):626-636.
Hao G.-Y. et al. 2011. Ecology of hemiepiphytism in fig species is based on evolutionary correlation of hydraulics and carbon economy. Ecology. 92(11):2117-2130.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中國學者揭示熱帶巖溶生境原生植物的適應機制
最新的一項研究探討了熱帶巖溶生境原生植物的生理生態適應機制,發現熱帶巖溶山地常綠植物、落葉植物以及藤本植物在木質部結構和功能、耐旱能力以及水分利用等方面存在差異,三者的共存對于維持喀斯特森林的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