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都市圈建設對京津冀一體化的啟示
編者按
上世紀20年代,美國城市社會學家歐尼斯特·伯吉斯(Ernest Burgess)在研究芝加哥的基礎上,提出“同心圓模式”的看法。
同心圓模式在城市土地的空間利用內劃出五個同心環狀地帶,核心為中心商務區,另外是過渡帶、住宅區、通勤帶依次向外擴延。
隨著資本主義成熟期的到來和城市金融的發展,一戰過后的幾十年里,城市群和都市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于城市的研究也從19世紀末期的對于生態、共同體、社區及部落的層面上投向了城市功能區的空間結構。
5月末,世界各地的城市規劃專家齊聚北京,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如何為中國目前最熱門的,也是爭議百出的京津冀一體化打造方案。現場提出諸多意見涉及到以消費者為本、重視交通規劃、發展北京的核心作用……
“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
“如果你厭倦了老北京,也就厭倦了生活。”
剛剛結束英國和希臘訪問的李克強總理在與英國首相卡梅倫夫婦共進下午茶時,引用了這句英國著名文學家塞繆爾·約翰遜的話,并將其套用來回顧卡梅倫此前的訪華之旅。
倫敦、北京,一西一東兩個國際化大都市,都輻射著以自身為中心的國際都市圈。在英國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教授凱茜·佩恩看來,對正面臨協同發展新機遇的京津冀都市圈來說,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產業輻射功能。
凱茜·佩恩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大都市圈發展:國際比較與啟示”研討會上指出,以倫敦為核心聚集的各種各樣的服務業,構成的全球先進生產者服務業(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對大倫敦都市圈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金融等先進生產者服務的拉動效應,其中專業性的勞動力的去留決定企業的安家落戶,從而決定一個產業的成長與興衰。
大倫敦大輻射
大倫敦都市圈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人口3650萬,聚集了英國60%的城市人口,以倫敦到利物浦為軸線,包括了倫敦、伯明翰、謝菲爾德、曼徹斯特、利物浦等數個大城市和眾多中小城鎮,是依托產業革命后英國主要生產基地和經濟核心區形成的,經濟總量占整個英國的80%左右。
凱茜·佩恩介紹,大都市圈指的是以一個或者多個較大的中心城市作為核心、由10到50個城市和城鎮聚集所形成的網絡,它們在物理上是分離的但在功能上相互聯系。大都市圈內進行新的分工來實現超大的經濟能量。大都市圈的兩個突出特點是多中心和全球化。
城市規模的擴大,最明顯的是城市人口的巨大變化。凱茜·佩恩說,200年前的倫敦,有100萬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然而現在全世界,已經有500個城市有100萬的人口,其中有18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0萬,還有6個城市人口超過了2000萬,中國的趨勢更是如此。
大倫敦都市圈在18世紀后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奠定了自己的工業基礎,并經歷了從工業到服務業的轉型,到20世紀70年代,金融業和制造業以及服務業替代了傳統工業。之后的30年里,法律、會計和商業咨詢等商業服務成為倫敦的商業助力。
凱茜·佩恩介紹,研究發現,都市圈并不限于自然邊界的界定。因為都市圈是城市的藝術品,城市經濟的能量會影響都市圈邊界的外移或者停止,具體體現為在超大的都市圈中,中心城市對周圍城市的溢出效應。
大倫敦是大倫敦都市圈的核心與龍頭,它由倫敦城和其他的32個行政區共同組成。從工業時代,到金融貿易中心再到如今的最酷城市、創意中心,倫敦一直在整個都市圈中的“倫敦眼”,最先引領方向。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戴宏偉指出,一個好的都市圈的背后肯定有一個發展比較好的城市。中心城市發展得好,才能拉動周邊地區的發展。中心城市的主要作用在于拉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凱茜·佩恩說,盡管在倫敦和巴黎這樣的大都市圈中,巴黎和倫敦的大都市圈看起來像一個單中心,但是地圖上并沒有顯示的這些城市外圍小城鎮經濟的活躍增長對都市圈必不可少。她建議中國在考慮大都市圈發展時,應該把周邊城鎮的經濟活力考慮在內。
官方半官方民間合作
倫敦都市圈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官方、半官方與民間組織合作形成的基本思想及制定的發展規劃。
倫敦都市圈最早的規劃在1937年,英國政府成立“巴羅委員會”,將倫敦規劃為四個同心圓。在此基礎上,1971年確定了內倫敦、大倫敦、標準大城市勞務區和倫敦大都市圈四層的倫敦都市圈。
英國議會1944年通過的《綠帶法》、1946年的《新城法》為都市圈的發展提供了法理和制度保障。1963年通過的《倫敦政府法案》正式提出了“大倫敦市(地區)”的稱法和行政概念。
盡管如此,凱茜·佩恩仍然指出,治理機構合作不足,或者治理規劃跟不上經濟發展仍然是都市圈發展的大問題。治理機構的規模,總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功能的分區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很難界定經濟的分區,經濟發展部門與空間規劃部門等機構之間的合作不足也是問題。
凱茜·佩恩介紹,大倫敦都市圈的空間規劃融合了九個地區的38個部門。她指出,合作式思維還體現在從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政府的功能劃分上。跨區域跨部門的合作更為重要和珍貴。
啟示京津冀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邱愛軍在研討會上表示,大都市圈的產業布局,消費者和市場是經濟決策者。過去計劃經濟,更多的是中央的想法在地方如何執行。現在是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時代,消費者變成了影響甚至決定政策導向的關鍵因素。不能僅僅從供給的角度來看,要看消費者的需求。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此前在媒體撰文認為,北京對自己轄區內缺乏輻射能力,工業很小,管制嚴格,如何輻射河北、天津就成了問題。
李鐵指出,北京對外輻射的最大優勢是服務業。如何通過交通設施的改造,加快服務業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形成新的增長點,是研究政策時要認真考慮的京津冀一體化規劃重點在于思路、在于機制的建設。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下好都市圈“一盤棋”,提升城市群競爭力
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發揮核心大城市對周邊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特色小鎮的帶動力,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提升城市群競爭力。【詳細】
倫敦屋頂花園Crossrail Place Roof Garden
繁忙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總會讓人喘不過氣的那一刻,身處大倫敦的你是不是尤其如此?想要找一個地方放松身心,安安靜靜吃口美食,小編強烈推薦倫敦Crossrail Place Roof Garden,在這里你能欣賞美景、演出,又能品嘗到美食。【詳細】
北京城市新規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北京新總規中的河北機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