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建設:除了園藝還應有“專長”
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可能是各類影視劇中出鏡最多的公園。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開場的航拍鏡頭,從中央公園的湖面到森林到摩天大樓——告訴人們,這里是紐約。如果拍攝一部關于上海的電影,故事會從哪一座公園說起呢?
上海目前共有161座城市公園。十年前啟動的城市公園改造計劃,正接近尾聲。現代公園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如何達成親和性、開放性與可達性,營造和諧的城市空間?
今年國慶長假,上海161座城市公園累計接待游客約728萬人次,同比去年大增28%,創下多項紀錄:五年來最高游園量、首次突破700萬人次、同比最大增幅。
綠化市容部門表示,“回到公園”的潮流與時下公園呈現出的主題化、互動性特征密切相關:十年前,上海開始對111座城市老公園進行改造,“十一五”期間改造了53座,“十二五”計劃改造58座,預計今明兩年內能對剩下的34座完成改造。此輪公園改造計劃的核心,是為公園融入新的文化功能,打造具有親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間。
衡量“名園”不僅看園藝
衡量城市“名園”,除了園藝特色,更重要的是考量其獨特的文化功能,從而吸引市民參與,容納城市記憶。倫敦海德公園有著名的演講角,紐約中央公園有草莓園——約翰·列儂生前常在中央公園西路另一側的達科他大樓眺望公園,每年列儂遇刺紀念日,粉絲們在草莓園獻花,并點亮蠟燭守夜。
西北大學一份《上海重心區城市公園綠地布局研究》報告顯示,在以人口密度、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劃分的上海城市“重心區”內,共分布有27處主要城市公園綠地,多為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下的中型綠地;其中,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合計23座,而主題公園(專類公園)只占三席——豫園、靜安雕塑公園、愛思兒童公園。
報告指出,公園綠地應該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動場所,形成上海獨特的文化氛圍與歷史積淀。而目前上海大多數公園綠地的開發仍然以單一化的生態、景觀模式為主,綜合性公園開發不夠,地域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入。
有“專長”的公園受熱捧
隨著此輪城市老公園改造的推進,上海公園在功能定位上逐漸產生變化,打出了演藝牌、健身牌、親子牌。市綠化市容局表示,“我們不僅要改變‘樹’的布局,還要借設施改造重新定位功能,促進公園與周圍環境、功能的融合,實現公園與城市的融合。”
黃浦區的廣場公園本屬綜合性公園,東側與上海音樂廳現址僅隔一條普安路。2012年,綠化等多部門對上海音樂廳西側的硬地廣場進行綠化改建,以5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作為觀眾席,形成了露天劇場。今年4月,上海交響樂團在此成功舉行城市草坪音樂會首演。還有類似的例子:長寧凱橋綠地改建時,借著劉海粟美術館遷建于此的“東風”,結合“環東華大學”時尚園區,完善公園功能布局,提升公園文化內涵。
健身,是目下公園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為了避免“跑步族”膝蓋受損,很多公園將健身步道路面改成柔性塑膠,并在步道上添加了150米、300米的里程數字,方便計步。在本就以體育活動為特色的曲陽公園,設有網球場、游船、桌球、乒乓等健身設施,去年的改造工程中,公園又取消了卡丁車項目,擴建1.8萬平方米綠化,新建兩片露天羽毛球場、一片標準籃球場。
續歷史文脈要懂得“互動”
城市“名園”,都有故事。上海此輪公園改造,也格外重視接續城市文脈。“接續”,不僅意味著觀賞,還意味著“互動”。
中山公園、魯迅公園因此受到了“重點關照”——兩座公園都具有百年歷史底蘊,且與人民廣場的距離在七公里左右。中山公園,原是英國商人的私家花園,銅鼎、銅鐘、四不像和露天音樂臺是公園文脈的標志。有關部門根據僅有的幾張黑白照片,在月季園等景區為這些文脈象征物定位定點:對于露天音樂臺,利用遺址再現手段,在大樹掩映中建設一個半圓的音樂臺,再現了中山公園的歷史記憶。今年夏天,露天音樂臺成了市民觀賞露天電影的好去處。
魯迅公園經過改造于今年8月底重新開放。公園最初是租界時期的靶場,后成為中國最早的城市公園之一,及至現在,仍有魯迅紀念館、劇場等開展文化互動的基礎設施。改造中,公園努力恢復歷史風貌,修繕了南部英式風格建筑和大門,增植“染井吉野”種櫻花。公園還修復了最早的英式沙濾水飲水器,特別之處在于,修復后的濾水器不是供遠觀的“景觀”,而是可供市民實際使用的“生活用品”。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廣州全市公園將逐步拆圍透綠
廣州公園內被圍墻【詳細】
日本栗林公園 承襲唐風漢俗
蘇州是園林的大觀園,各式各樣的園林寄寓了無數王公貴族或風雅人士的夢想;日本承襲了中國唐風漢俗,對庭園的經營也不遑多讓,歷代藩主、將軍甚或天皇,無不精心設計優雅的庭園,既可休閑又能附庸風雅。此次廣島四國之旅,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