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珠海規劃緩解排澇壓力
近日記者走訪時發現,橫琴新區寶興路的綠化帶和主城區的不太一樣。這里類似下凹式的綠化帶,其水平面低于市政道路,且綠化帶與道路之間的“花基” (隔離墻)上每隔幾米就有一個孔。別小看這些孔,每逢下雨之時,地面積水可以通過小孔順流到綠化帶,經緩沖進入下水口,隨后匯集到一個地下蓄水池。這樣, 既減少了路面積水,也使直接排放到管溝里的雨水相應減少,從而減輕了城市排澇排洪的壓力,避免“落雨大、水浸街”的現象。
這個細微 的雨水收集模式變化,背后是珠海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和實踐。目前,國內城市在開發建設中大量采用水泥等進行硬化,道路滲水能力差。城中的綠地也幾乎都 高出周圍地面,一旦下雨時雨水基本集中流到道路上,本具有緩流、調蓄功能的綠地不能發揮作用,增加了城市排洪排澇的壓力,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沖擊也比較大。
實際上,在珠海多項規劃及官方文件中,“海綿城市”這個名詞頻繁出現。致力于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的珠海,今后將大力推行低沖擊開發模式,編制水專項規 劃,將低沖擊理念融入城市水安全保障、水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和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著力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目前,珠海已邀請三家單位共同編制水專項規劃,將“海綿城市”的先進理念落在實處,提高城市滲水率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以求有效解決城市內澇、緩解排洪壓力。專家建議,珠海可以結合橫琴新區開發、西部城區建設等新城、新區的建設進行局部試點。
被“硬底化”抑制的城市“呼吸”
“落雨大、水浸街。”作為一個海濱城市,珠海的雨季較長,尤其是有臺風的時候,短時間的雨水過多,會給排洪排澇的市政設施帶來很大的壓力,“水浸街”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此前,據珠海本地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至2014年5月底,全市因暴雨及臺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57億元,并且每次暴雨之時幾乎都會出現“水浸街”。
“水浸街”與城市排洪排澇設施建設的滯后有關,但與強度日益加大的城市開發建設也有較大關系。據政府部門相關人士表示,珠海目前有幾十個水浸黑點,主要集中在 主城區城中村和西部、高新區等新開發建設的區域,“這些水浸點周圍都有新的建設行為,市政設施(如道路)的標高高于這些區域,水浸點的周圍滲水能力又比較 差,導致雨水直接從道路流入形成聚集造成內澇災害”。該負責人說。
城市內澇的多發,與城市日漸失去的“呼吸”功能也有關。參與編制 珠海水專項規劃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總院(集團)有限公司院長沈振中告訴記者,城市土壤本應該像一塊海綿,在雨水充沛時可以吸水、蓄水,而天氣熱、干 旱的時候,土壤里儲備的水就會蒸發出來,就像人具有“呼吸”功能一樣,從而調蓄整個城市的水量。
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國內大多數 城市在開發建設中都大量采用水泥等進行硬化,越來越多的草地、水溝、綠地等在開發變成了硬化的馬路,道路的滲水能力直線下降。同時,出于景觀的需要,城中 的綠地、綠化帶也幾乎都高出周圍地面(比如道路),一旦下雨時雨水基本集中流到道路上,本具有緩流、調蓄功能的綠地不能發揮作用,增加了城市排洪排澇的壓 力,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沖擊也比較大。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規劃建設中心副主任李海龍認為,中國大多數城市一般采用增大排水能 力等方式防治城市內澇,雖然有成效但耗資巨大、治標不治本。“早期的城市規模很小,而隨著城市發展框架不斷擴大,水處理量逐年倍增,就需要定期地、不斷地 為下游更換大排量的排水管,如此循環往復,“拉鏈馬路”的現象將難以避免,城市的水處理系統也愈加混亂。”
用好自然生態系統的調蓄功能
面對日益加大的排洪排澇壓力,國內一些地區開始提出建設“海綿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將建設海綿型城市列為2014工作要點,廣東省水利廳廳長林旭鈿今年也曾提到,廣東應該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建設一個會吸水的海綿城市。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