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石蟆鎮:打造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位于渝、川、黔交界處的江津石蟆鎮有著萬里長江入渝第一鎮和重慶市“橄欖之鄉”的美譽。
它是重慶市批準的首批歷史文化名鎮,自元末建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隨著渝瀘高速公路和重慶三環高速公路的通車,石蟆鎮借助交通區位優勢將迎來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大機遇。
“我們將以石蟆鎮申報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為契機,努力推進旅游興鎮。”石蟆鎮相關負責人說,從而實現特色農業、特色城鎮、商貿服務與美麗鄉村特色旅游的深度融合,走出一條依托古鎮資源促進旅游,依托旅游推進新型小城鎮建設的新路。
挖掘歷史資源 彰顯文化底蘊 打造特色旅游名鎮
石蟆,因石蟆老街下場口一塊形似蛤蟆的巨石而得名。而使其獲得“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殊榮的卻不是這塊蛤蟆石,而是隱匿于此的清源宮。
清源宮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建成之初就供奉有川主(秦朝治水功臣蜀州刺史李冰)神像,往來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文物古跡使石蟆鎮積淀了深厚的古文化底蘊。石蟆鎮負責人介紹,石蟆鎮除了擁有清源宮、登云山寺、石蟆口古場、稿子壩老街、張氏祠、大佛嘴大佛、下雨仙佛慧寺等豐富的文物古跡外,爬桿、錢槍、翻五臺、川戲、燈戲、腰鼓、川祖會、燈桿會、清譙會、上九會等各種民間特色文化藝術活動更是歷經數百年盛況不減。
石蟆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傳說農歷六月廿四是李冰的生日,因此每年六月廿四前后,民眾都會組織祭奠活動,川主廟會便由此而來,至今已傳承千年。如今,石蟆鎮每年一次的清源宮廟會都會吸引數萬名香客前來,清源宮廟會于2011年成功申請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結合石蟆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正在實施‘石蟆清源文化挖掘和提升’等文化項目。”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具體說來,就是依托清源文化,融入石蟆農耕、健康、養生等文化元素,打造獨具特色的石蟆地方文化名片。目前,石蟆鎮正在申報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以此為契機,石蟆鎮也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心場鎮建設得到飛速發展。據悉,僅今年,石蟆鎮便新修排污管道5公里,逐步實施場鎮雨污分離,并試點開展石蟆口老街風貌整治,深入推進場鎮全天候保潔等,一個干凈、整潔、宜居的石蟆場鎮正日益呈現。
試水“農業+旅游業”深度融合 打造休閑農業特色鎮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外,石蟆鎮還擁有獨特的鄉村旅游資源。
位于石蟆鎮羊石的中壩島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島,被稱作“長江入渝第一島”。長江在此被隔成兩道寬闊的水域,環島一周后再次匯合并繼續奔騰。
中壩島除本身具有的孤島景觀外,島上的鄉村景致也別具韻味,江風、草坪、菜地、樹林,宛如世外桃源。石蟆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甘蔗、龍眼和無公害蔬菜是中壩島的三大特產,每年都有大批旅游愛好者到這里采摘、觀光。
石蟆鎮另一極具地域特色的產業則是橄欖。石蟆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石蟆鎮是重慶唯一規模種植橄欖鄉鎮,年產鮮橄欖2000余噸,先后榮獲“重慶市橄欖之鄉”、“全國優質橄欖基地鄉(鎮)”稱號。當地農民自辦采果節,每年也能迎來大批游客。
“我們正是通過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深入融合,來打造全新的休閑農業。”石蟆鎮相關負責人說。通過不斷推動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把觀光、休閑、農業、養生健康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集休閑、觀光、教育、生態、旅游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不但深度開發了農業資源潛力、調整了農業結構、改善了農業環境,也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下一步,我們將通過觀光農業園的建設,以及濱江旅游帶、鄉村游景觀帶、中壩島等景點打造,形成‘一心兩帶多園一島’,的旅游產業發展布局,把石蟆建成渝西知名的美麗鄉村。”石蟆鎮負責人介紹。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住建部關于陸水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函
原則同意《陸水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陸水風景名勝區面積為190.9平方公里,核心景區面積為66.04平方公里。自規劃批準之日起1年內,應完成風景名勝區和核心景區范圍的標界立樁工作,建立健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徽志。【詳細】
貴州省政府批準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
貴州省政府近日就《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進行批復,原則上同意《花溪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5—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并要求當地政府認真組織實施。 【詳細】
黃山年度成績獲省點贊
近日,安徽省住建廳發布2015年度《安徽省風景名勝區規劃實施和資源保護狀況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黃山風景區以318萬人的年接待量、眾多科學有效的規劃實施及資源保護措施綜合“成績單”獲點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