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承載鄉愁的溫馨港灣
深入山村田野,足跡踏遍大江南北,一次全國范圍的大規模調查活動在沒有動用國家專項資金的情況下,緊鑼密鼓地開展了:從2013年12月開始,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的傳統民居調查工作在國家層面正式啟動,歷時9個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城鎮建設工作提出的要求。而作為“鄉愁”的載體,傳統村落的文化基因,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迫在眉睫!這次調查完成了傳統民居類型、代表建筑和傳統建筑工匠的調查,梳理出599種傳統民居類型,并編纂完成《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目前,這本“民居辭海”已經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在資金匱乏、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參與此次調查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所有人員,無分長幼,以極大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一些老專家、老先生更是傾其所學所知,協助調查保護工作。為此,本報特推出這期專題報道,一則展現調查成果,再則希望傳統民居的保護工作引起全社會更廣泛的關注與支持,讓傳統民居 這一見證我們生存發展的“活化石”更加燦爛奪目,成為我們傳承文化、吸取前人智慧,開啟新的建筑文化的樣板!
10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傳統民居現狀和傳統村落的保護情況成為媒體記者們爭相搶問的話題。住房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新聞發言人倪虹手指擺在桌案上一套三卷本的《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以下簡稱《全集》),興奮地向記者宣布:我國傳統民居調查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這意味著對傳統民居的保護已經在國家層面積極展開了。
據住建部統計,在過去幾十年的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村落大量消失。專家估計,有較高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現存不到5000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而作為“鄉愁”的棲居地,傳統村落的文化基因,傳統民居的保護更是迫在眉睫。
傳統民居保護在國家層面啟動
2013年12月,住建部啟動了中國傳統民居調查工作,歷時9個月,經過全國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廣大干部和1200余位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的傾情努力,完成了傳統民居類型、代表建筑和傳統建筑工匠的逐縣調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本次調查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成果包括1692種民居、3118棟代表建筑、1109名傳統建筑工匠,經反復探討、科學梳理,歸納出564種民居類型。此外,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也調查歸納出35種民居類型。全國共歸納599種民居類型,編纂完成了《中國傳統民居類型全集》,并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對于這次調查的意義,住建部村鎮建設司 以下簡稱村鎮司 司長趙暉在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表示,這是一次對我國傳統民居的大調查、大整理、大弘揚、大傳承,具有以下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第一,它是首次國家層面組織的傳統民居調查,全面掌握了我國傳統民居的分布現狀;第二,它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分類體系,推進了民居的比較研究;第三,它對延續歷史文脈、指導當代城鄉建設具有指導意義;第四,它展示了傳統民居全貌,是對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
把握著力點推動民居調查
全國層面的調查向來量大、面廣、難度大,此次對傳統民居建筑的調查更是困難重重。眾所周知,傳統民居大都存在于鄉野田間,越是發達的地方,遺存越少,有相當一部分保存完好的民居建筑甚至處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調查始終被資金緊張、資料收集條件艱苦等困難纏繞。
據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傳統民居的調查歷時九個月,卻沒有國家專項的調查資金支持。像采集范圍這么大、時間這么緊的調查,在沒有資金推動的前提下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找到了傳統民居保護的動力所在,在艱苦的調查中摸索出了一套最適合的辦法。
從去年12月住建部印發通知啟動調查開始,村鎮司就將工作重點放在組織動員各地村鎮建設系統人員和專家的積極參與上。為了進一步引起地方的重視,村鎮司對工作形式進行了改革,由以往各省建設系統相關負責人用“通知”和開會布置工作,改變為走進地方大家一起工作,找準切入點,點燃了專家、技術人員對我國民族文化、傳統建筑的自豪感,以及要為保護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作貢獻的激情,使他們主動投身傳統民居保護事業,由此也折射出了此項調查的實際意義。
為保證調查的專業權威性,為了更好地推動調查工作,村鎮司在推動、管理、引導調查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氣。住建部從中央層面組織了六個專家工作組,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組成,每周在村鎮司的組織下,都要召開一次工作組例會,進行討論,研究下一步工作,在業內人士都認為這個調查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順利地完成了調查任務,讓很多領導和專家都感到吃驚,紛紛發出“怎么完成的”感嘆!在村鎮司帶領下,這支以年輕專家學者為中流砥柱的工作組,逐省參加地方住建部門村鎮處組織的傳統民居調查協調會。工作組專家在開展組織動員工作的同時,還要負責收集重點傳統民居的寶貴數據資料,他們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深入大山小村,工作非常艱苦。
更令人感動的是,調查得到了地方一批長期搞建筑、搞民居研究專家的強有力支持。這些搞了一輩子研究的老專家聽說國家要對傳統民居進行系統保護的時候非常激動,其中甚至有80多歲高齡的傳統民居研究界的老專家,他們的帶頭作用很強,影響力很大,帶領他們的助手和幾代學生投身參與,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住建部門的很多重要領導也是學建筑出身,他們理解調查的重要性,親自督促落實調查的推進,各省住建廳紛紛下力氣推動地方配合,提供了組織人員保證。
一名來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工作組專家表示,此次調查在住建部、地方住建部門的強大組織影響下,將觸角延伸到我國大江南北,突破了以往單個大學、單個研究團體“單兵作戰”、調動資源有限的瓶頸。政府帶頭開放大數據平臺,行政部門參與收集、整合離散的民居建筑數據資源,將對我國民居建筑研究形成巨大的推動力,是我國民居建筑研究學術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煌煌巨著的誕生之路
《全集》共分三卷,以省為單位進行章節劃分,各省按照行政區劃順序排列。每個傳統民居類型按照分布、形制、建造、裝飾、代表建筑、成因和比較、演變的順序進行編寫。
作為第一部體系完善的中國傳統民居分類全集、“民居辭海”,《全集》的編纂也是一個艱苦旅程。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多樣、分類龐雜,海量內容如何在短時間內進行系統梳理?上述工作組專家向記者介紹了成書過程。“《全集》是一本分類全集,重點也在分類。此次打破了以往按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造方法常規分類方法,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作為主要分類依據,實現了以統一的體例和格式對民居建筑進行梳理和編纂。”
他介紹,在調查前期,村鎮司的負責人員與工作組就分類依據進行了幾十次的討論、研究,提出了多套分類方案,并反復論證其科學性。但是當帶著這些方案深入各省以后,面對復雜的民居類型、地域民族特點,仍出現很多民居形式無法歸類的情況。工作組在與各省專家、村鎮系統工作人員多次碰撞、調整以后,最終形成以地域性和民族性作為主要分類的統一認識。“在《全集》中能看到各省的明晰分類,這樣做的學術意義是希望能夠直觀地展現民居本身的演變過程,以及與其他類似民居的差別,推進比較研究。隨著對各省民居調查的開展,對大部分省的民居分類程度有了明顯推進。如湖北之前的民居分類一度達到40多種,經過此次比較研究,最終分為東部漢族,西部少數民族兩大類,去除了重復,進一步體現了民居之間差別。”他說。《全集》還展現了很多以往從未面世的民居建筑類型。據住建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調查,一些傳統民居研究基礎較薄弱的地區填補了空白,如西藏、內蒙古、海南、山東等。西藏住建廳組織了包括中建院、當地村鎮系統、專家在內的小分隊,行走1.8萬公里,走村入戶調研一個月,挖掘了近30種傳統民居類型,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果。這些民居類型大多數是以前沒有被發現的,遠遠拓寬了大家對西藏民居的認識。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