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打造更務實的“2.0版”綠色建筑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本該正常發揮的作用切實發揮到位,綠色建筑的本質其實就在于此。只要我們把本該做好的事做好,綠色建筑就能從1.0版升級到2.0版,就能真正從示范階段進入適用期。
近年來,在政策的大力推動及各方的積極努力下,綠色建筑不論地域普及還是工程案例數量,或是技術運用水平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綠色建筑咨詢設計的實踐中,我們也會遇到種種實際問題,正常解決問題的同時,針對性地分析、總結與反思,是取得下一步發展的基礎。總體而言,當前綠色建筑需要應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是在項目過程中,咨詢與設計分成兩個團隊完全獨立工作問題。幾年前的建筑工程設計還沒有“綠色咨詢”的概念,近年來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綠色咨詢的觀念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項目接受,現如今似乎已經成為綠色建筑工程設計、建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綠色咨詢業務的發展,對設計來說,解決了評價體系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改善室內外環境這些原則,與現行設計體系建筑結構水暖電專業配置,相互之間不嚴格對應的矛盾,對綠色建筑理念的快速普及功不可沒,給設計、施工快速綠色化提供了必要支撐。
然而,咨詢設計兩支團隊甚至兩家企業、各有流程的分工協作方式,卻很難找出比“達標”更深刻的共同利益目標,也就是說這一協作方式在實踐中很難把綠色建筑追求因地制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深切地落實到建筑工程設計中去,多半情況下只是在滿足標準條文的“對標要求”,使綠色建筑開始徘徊在比較低的水平。
其次是綠色建筑沒有達成與人們預期相符合的效果。一些綠色建筑只是申請“設計標識”,并沒有申請“運行標識”的興趣;一些綠色建筑采用的“綠色技術”并沒有表現出節省的效果,反而更加浪費;一些綠色建筑采用的“綠色技術”雖然建設了但實際上根本不能運行,或者運維費用很高根本用不起。
對項目實際運行效果的監測結果以及信息公開公示,這些能夠推動行業整體進步的信息,往往很難查找,甚至被視為“商業秘密”。針對效果的量化信息缺失,使人們對于綠色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定性的、想象的層面,與親眼所見的問題比對,更加劇了預期和效果的差距。
最后是綠色建筑的實施并沒有讓老百姓得到應有的實惠。綠色建筑的“標識”,能讓開發商增加新的賣點,或許還能獲得更多的租售收益,但對于老百姓而言,即便是采暖費、電費這些生活支出,也難以找出多少看得見的減少。
以家居照明為例,以前是燈泡便宜耗電多,現在照明耗電少了,可燈泡卻貴出了更多,對于家居生活這真的劃算嗎?風電光伏熱泵等等技術的大量使用,會讓生活成本或者運行成本、用能成本產生真實的下降嗎?大量的政策補貼、技術創新產生的收益,或許消耗在各種所謂“商業模式”中,又有多少能真正流向社會、流入尋常百姓家呢?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