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申報“海綿城市”試點 開展生態治水
記者3月11日從重慶市城鄉建委了解到,重慶市已把兩江新區悅來新城作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并于日前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申報全國“海綿城市”試點。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這種“生態治水”的方式,有助于防止城市內澇。適合重慶情況。
重慶市城鄉建委相關人士介紹,重慶是山地城市,地形落差大。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道路硬化面積增加,排水管網負荷沉重、水土流失、初期雨水污染、雨水資源缺乏等問題日益突出,健全城市的蓄水細胞、營造“會呼吸”的城市勢在必行。
與傳統地區“以排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不同,悅來新城以建筑、道路、綠地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技術,設置可吸水的“海綿體”——道路建設方面采用LID(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技術,修建下凹式植草溝、雨水花園、人行道采用滲水路面; 新建建筑使用屋頂雨水回用與徑流控制系統;除市政道路外,生態城內還設置有雨水花園、透水鋪裝、雨水回用池調蓄設施、透水性廣場等;河道生態整治方面,設計防洪生態護岸、沿岸生態河谷LID設施和濕地;泄洪通道及調蓄方面,建設骨干雨洪滯蓄工程等。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