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深化綠色建筑之路
3月26日,記者從廈門建設局主辦的綠色建筑發展論壇上獲悉,廈門日前又評審通過7個綠色建筑項目,至此,廈門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已達到21個。
與此同時,廈門開始加速推進綠色建筑和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步伐,根據《廈門市新型建筑工業化實施方案》,全市保障性住房率先開展試點。廈門新型建筑工業化園區,將采用“一園多基地”的總部經濟發展模式;2015年,全市每個區至少安排1個項目用于新型建筑工業化試點建設;明年起新開工住宅產業化項目的建筑面積不少于全市總面積的30%……廈門正進一步深化城市綠色建筑、建筑工業化發展之路。
闖出新路子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
廈門市建設局副局長林樹枝表示,在綠色建筑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開展綠色建筑行動,對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顯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廈門應重點推廣節地技術,節能技術,節水技術等綠色建筑技術。
從去年開始,廈門對全部新出讓土地強制采用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全部新出讓商品房采用一次性裝修到位。那對既有現有建筑,如何實現“綠色化”呢?
以廈門天虹商場為例,2008年它的用電量為611萬kWh,單位建筑面積年用電量為262kWh/(m2·yr),比一般商場建筑能耗指標高出26.6%。中央空調系統全年耗電量約為281萬度。
經過改造,商城降低能耗顯著,其中兩大關鍵指標中,中央空調系統節能35%,冷鏈照明系統節能49%。
從建筑角度分析,東西向日射量是南向的1.24倍,屋頂水平向日射量是南向的2.78倍。因此,建筑朝向及屋頂隔熱對于綠色建筑來說特別重要。
在這個領域,廈門做了多種嘗試。比如,BRT輪渡樞紐站采用活動外遮陽與水平固定外遮陽;思明區圖書館,遮陽百葉與建筑造型一體化設計,形成“書本”的造型;廈門國際機場候機樓東、西向設置了與建筑造型一體化的固定外遮陽;五緣水鄉,則設計了挑檐、連廊,將建筑遮陽融入到建筑造型中。
一園多基地廈門建筑工業化提速
對新型建筑工業化,廈門的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形成一個集成化、系統化、規模化的建筑產業集群,全市裝配式建筑達到當年開工建筑面積的50%以上。而預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體系和鋼結構建筑體系,作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新型工業化建筑體系,同時符合廈門市房屋抗震、抗風及綠色、低碳、環保等要求,在試點和示范工程中,廈門將這兩種體系作為主流的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體系,重點推廣。
對此,廈門規劃設計的住宅產業現代化示范園區落戶海滄,采用“一園多基地”的總部經濟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產業園區的研發設計、綜合管理、集聚效應和示范引領作用,在周邊原材料產地或部品生產企業較集中的區域建設分基地,其中云霄的1500畝鋼構生產基地,華安的1000畝鋼構及PC生產基地、長泰的200畝PC生產基地,杏林的450畝廚衛部品生產基地。
這些外圍的基地可以根據產業化規模擴大陸續投入使用,可滿足1000萬平方米產業化建筑的部品配套,同時進一步整合周邊產業資源,為建筑產業現代化規模推廣奠定基礎。
目前園區建設已經開始土地報批,第一、二塊地64公頃已取得用地批文。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
商務區博物館居民區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詳細】
深圳綠色建筑領跑全國 展現城市綠色文明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的項目占了1/3。【詳細】